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孔子与谁被猜测有绯闻(孔子是野和之子怎么理解)

导语:伟大的孔子竟是“野合”而生的孩子!

作为儒家的“至圣先师”,经常把“三纲五常”、“礼义廉耻”挂在嘴边的孔圣人,自己竟然都是野合的孩子!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并且被奉为“圣人”、“素王”。古语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然而,提到孔子的身世,却是让人难以启齿的一段历史,历来说法颇多:有说他出生于屠夫之家的;有说他父亲是鲁国小官吏的;更有人说他根本没有父亲,他是母亲郊游时踩到巨人的脚印感应而孕才得以出生的。那么,事实的真相到底是啥呢?

目前,按照学术界正统的观点,认为孔子是“野合而生”。《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这位叔梁纥便是孔子的父亲,“野合”指乱搞男女关系,即“野外交合”之意。

《史记》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名曰丘云。”“圩”乃是凹陷之意;“丘”则是小山、土堆,是凸起之地,但既然孔子父母有自己的家,为何又要跑到荒郊野外去“野合”呢?

据《孔子家语》记载,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叔梁纥先娶了鲁国的施氏,生了九个女儿,但是一直没有儿子。

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没有儿子是备受歧视的。于是叔梁纥又纳了一名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孟皮。但是孟皮的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了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然而老夫少妻,在春秋时期是不合礼仪的婚配,因此,“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年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没有办法,他们二人虽然是夫妻,但是不能在家造人,于是只能去“野外交合”。

颜征在与叔梁纥结婚时,叔梁纥已在六十四岁以上,而颜征在还年轻,因为岁数不相当,所以叫“野合”。

不过,与后来的社会传统不同,在孔子的那个时代,“野合”并非像现在这样被人嗤之以鼻,相反,它是一种吉祥、美好而神圣的象征。所以在墓砖、岩画、绘画、雕刻中常有“野合图”,且野合之风沿袭甚久。

不过,我们必须注意,古文里的“野合”,是在野外宴享、奏乐的意思。那时的“野外交合”,并非像现在偷偷摸摸,唯恐被别人知道,而是一种光明正大的事情。至于狂欢的场所,据史料记载,沮泽、桑林、云梦,都是当时的人们野合的好去处。

这种社会风气,是到了秦朝才被禁止。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时专门刻石为戒:“贵贱分明,男女理顺,慎遵职事。” 三十七年,又在会稽刻石警告:“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逸,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秦朝的律令对后世的婚姻制度起了重大的作用,野合之风才渐次改正。

当然,把“野合”解释为“男女苟合”,主要是现代人的说法。例如,在1936年版的《辞海》中,在解释“野合”的含义之后附注:“今亦称男女苟合曰野合”;《辞源》也在解释了古代“野合”的含义之后说:“后亦称男女私通为野合”。

因此,我们不能以后来的观点,认为“野合”是一种羞耻的行为,因为这实际上是以汉朝以后的风俗观念去揣度前人,其实在春秋时期,社会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的婚俗遗风,“野合”在当时并非耻事。

至于孔子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地一事,因为孔子父母野合的地点在曲阜城东约二十五里处,这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是一个不短的距离,所以,当年幼的孔子问自己的出生地时,母亲很可能只是笼统地告诉他在城东,所谓“母讳之也”的“讳”,应是指对孔子问题的一种含糊其词式的回答,而并不是有意要隐瞒事实。

必须注意,春秋战国时代的两性关系以及女性的贞操观念,都与后来、特别是宋代以后大不一样。尽管当时孔子就主张“男女行者别于涂”,孟子亦主张“男女授受不亲”,但是这种观念在当时并未为社会普遍接受。

从《诗经》中,就可以看到大量男女自由结合的例子。可见,当时从风俗到制度,从宫庭到民间,男女关系都是相当开放的,野合私通不足为奇。

总之,孔子的身世是扑朔迷离的,这种特殊身世和早期的坎坷经历,对孔子一生在仕途和思想上的发展也有微妙的影响。至于后世认为的,孔子自己就是“野合”生出来的孩子,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恪守妇道等等观点,就纯粹是不了解历史的无知之谈了。

按照春秋时代的男女观念,“野合”并非什么罪过,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逐渐建立了规范的婚姻观念,这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的儒家学派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怎么能按照后世的道德标准要求前人呢?

本文内容由小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