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六西格玛项目经典案例(六西格玛项目的要求是什么)

导语:管中窥豹——六西格玛项目的问题(分析阶段)

一朋友发了如下一个页面的六西格玛项目报告,他感觉有些问题,想问问我的意见:

图1-1 对因子X1的显著性进行验证

笔者看了这个页面,感觉存在二个层面的问题,和朋友沟通了一下,他比较关注的是第一个层面的问题,然而,笔者认为,第二个层面的反而是更重要的,这种现象在目前的六西格玛成果报告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说明如下:

第一个层面:工具方法的规范性

1、首先是假设检验方法层面,这里的Y为气孔不良率(计数型数据),X为粉料目数(案例中当作属性因子,计数型),那么更合适的工具为双比率检验,而小组采用了双样本T,属于不规范采用;

2、如果采用双样本T检验,最好事先要进行等方差检验比较稳妥;

3、如果采用双比率检验,需要通过功效检验确定合适的样本数;

4、X1为粉料目数,成果中当作属性因子,但其取值范围(60-200目与120-200目)是有包含关系的,需要交代清楚;

第二个层面:项目背后的问题

实际上,我对朋友开玩笑说,这个项目前后各验证了1600片,样本量还是不少的,之前是84.88%的良率,调整后是96.88%的良率,前后相差12%,其实根本不需要假设检验的工具方法,大体上用眼睛一看就知道这个因子是显著的;

其实这个项目背后的问题是:

怎么知道X1要这么设置?

——是否一管就灵,一放就乱。项目小组一调整就有了12%的良率提升,为什么?是运气、经验还是灵感?背后的机理是什么?是否之前顾及成本的原因而没有调整?流程上还有哪些是可以调整而没有调整的。

为什么在研发的时候X1没有调整到合适的值?

——研发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不能一次就做对?

在小批量产的时候,良率比较低,问题为什么没有暴露出来?

——流程是否有漏洞?是谁批准该产品的量产?依据是什么?

以上三个问题,其实每一个都比验证X1是否显著要重要得多,作为项目的推动者,重心不要放在第一个层面,而应放在第二层面的问题上。

笔者认为,有不少QC小组项目、精益项目、六西格玛项目,如果没有正确的导向,只是为了工具而工具,为了成果而成果,并不能真正找到系统的漏洞,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的效果,那么,不做也罢。

本文内容由小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