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书法运笔要点及十六种败笔方法(书法运笔要点及十六种败笔方式)

导语:书法运笔要点及十六种败笔

书法在运笔过程中常会出现十六种败笔。偶而有之,实属难免,一旦养成习气,便俗不可耐。笔者依据通常的败笔(病笔)名称进行逐一分解诊治。只是一家之言,抛砖引玉,望贤者指正。

败笔名称有牛头、鼠尾、扫帚、竹节、蜂腰、鹤膝、钉头、折木、柴担、锯齿、尖棱、发丝、垂尾、耸肩、脱肩、柳叶:

一、牛头:一般是在起笔、收笔时发生

诊断:

1.笔头墨水过多,造成涨墨过甚,称墨猪也。

2.逆锋起笔时笔锋转驻过重,下按之力过大,而提笔调锋过慢、行笔则显快,总之提、按未协调好所致。

纠正:除了篆书隶书的起笔用逆入起笔,大多数的楷、行、草书无需故意使用逆入法起笔。 书写时,笔头濡墨不宜过多,下按、调锋、提笔之力需均匀过渡,调锋时宜用折笔,或略提笔回锋至中锋,非转笔,应依据字形的大小、笔画的粗细适当调节和控制。若逆锋起笔时,起笔墨迹的宽度应远小于行笔的宽度。

二、鼠尾:书法败笔中的鼠尾常出现在楷书撇、捺、竖的收笔处;亦多见于草书的收尾处,似老鼠的尾巴。

诊断:主要原因是用笔无力,轻浮在纸上,飘滑而去。毛笔在运行时提笔过高、收笔过程拖延所致。

纠正:1.书写这类笔画应用笔沉着,按力均匀逐渐提笔,中锋用笔由粗向细的过渡要缓慢自然,笔锋送到顶端,即力到笔端一刹那迅即提笔离纸,笔尖形态应锋利又饱满。

2.行草书的线条粗细应基本一致。

下图左侧“河”和“流”两字的末笔线形过于悬殊为败笔,应调为中锋行笔;下图右侧的“平”和“安”的末笔线形粗细相近,厚实有力。

三、扫帚:书法中的败笔扫帚是指点画收笔时,散锋过多,无回锋之状,而散乱的出锋像扫帚一样。

诊断:1.起笔、行笔按得过重,笔毫无法或未及时收拢。

2.墨水过少,笔画过枯。

3.笔毫有脱、断或开叉。

纠正:1.更换旧笔、脱头笔;选择合适尺寸的毛笔写合适大小的字,毛笔使用笔毫的前三分之一书写,勿按过重。

2.墨勿过浓,适量沾水,起笔轻按。

3.若收笔时笔毫已散过开,可用“停动”之法收笔,即减慢行笔速度,渐行渐停渐提笔直至笔毫收拢,此时笔锋尖恰好达到笔画的最终端(见下图1、2)。

扫帚败笔图例

正确书法笔形

四、钉头:钉头是比较常见的病笔,而书者往往意识不到,误以为佳笔。

诊断:钉头恰如一颗钉子,头大身小。多见于竖、撇的起笔和横折的转角处,如图(1)所示。与牛头不同,牛头是手的控制力和用墨问题,而钉头是眼光问题。一张作品里偶而为之乃属正常,满纸皆如此,是累赘,非常要不得。该习气即是馆阁体的成形因素之一,应避之。

纠正:控制好笔力,按笔与行笔宽度一致。起笔切面的斜度可以变化,角度可大可小。书法笔画尽管有笔势、牵丝,也只略微有之,不可过度,有过即俗。将图(1)的多余部分去除后,即刻有清爽轻松之感,见图(2)。

五.蜂腰: 书法中称“蜂腰”这种病笔常出现在竖弯钩、横折钩、竖画及横画等笔画中。两头宽扁粗大,而中间细柔,像蜂腰式。

诊断:这种病笔的发生,常常是起笔和收笔下按过重,中间提笔过快,欲求变化但夸张过度。起笔时未调好锋,笔杆歪斜而行,是偏锋所致,造成中间和两头比例失调,单薄无力,给人一碰即断之感,如图1所示。

纠正:写竖弯钩时,落笔后及时调成中锋,笔杆基本垂直,渐行微提笔,缓慢而行,方显挺拔有力。横折在转折横的结束处,提笔重新写竖。竖和横的写法参照以上所说即可,正常笔形如图2所示。

六、 鹤膝:丹顶鹤的腿脚细又长,而膝盖则粗大圆浑,加上上身的形态,很协调又美观。而书法里出现类似的情况却是不美而属病笔,人们把点画线条细柔,而转折、驻笔处浑圆突出的病笔,称为“鹤膝”。书法中称“鹤膝”这种病笔常出现在横折、竖折和撇折等笔画中,两边细长,转折处肥硕臃肿。

诊断:这种病笔的发生,常常是转折处提笔不够,下按过重;或未曾提笔站立、直接使转调峰;或未提笔,偏锋而行所致如图1所示。

病笔“鹤膝”

纠正:书法里的横折、竖折、撇折是组合笔画,由两个基本笔画复合而成。第一笔结束时的转折处,应提笔至锋尖将离纸之时,再重新回落笔开始第二笔画的书写,此时笔杆基本站立,下按如同重写下一笔画,落笔后及时调成中锋,缓慢而行,方显挺拔有力。正常笔形如图2所示。

正常笔形

七、锯齿:书法中的“锯齿”病笔一般是用笔不当所致,以撇画居多,其他笔画也常会犯此错。

诊断:其主要特征是一边光滑,一边带齿状该病笔源自偏锋所致。也有两边带锯齿状的病笔,其因是眼界不高而为,如图1、图2。

纠正:要克服“锯齿”现象,必须中锋用笔,锋正则笔顺;若两边带锯齿状的病笔,是书者故意搓动摇晃笔杆所致,其用意是想强调笔画的变化,却不知造成了变化中的雷同,使得笔画俗不可耐。意境高妙之笔是“道法自然”,如图3所示之线条。

自然而富有变化,无雷同的线条:

八、柴担:书法中的柴担与锯齿正相反,两边无锯齿而异常光滑,整个笔画或线条或直或弯但单一扁薄,如同扁担直来直去,显得僵硬呆板、毫无生气。

诊断:这种病笔的发生,是不善运笔,因为缺乏提按顿挫,下按后不知提笔或提不起笔,手上缺乏功力,只会直来直去的刷笔所致,如图1所示。

纠正:线条是书法的命脉,需用功最深的基本训练,在笔毫运行过程中,始终保持轻微的提按顿挫地涩行,使线条厚实富有变化,正常笔形如图2所示。

九、尖菱:书法中的尖菱是指笔画的某些部位过于突出锋利,如菱两头的尖角。这种病笔常出现在各种笔画的起始端。

诊断:笔画落笔,笔毫刚接触纸时未及时调锋,持续拖拉,致使点画呈尖角锐棱,锋芒毕露,如芒刺背之感,失去了书法点画圆润含蓄的要求,如图1所示。

纠正:控制好落笔速度,笔毫触纸下按勿拖毫行走,应及时调锋依所需方向出发。起笔切面的斜度可以变化,角度可大可小,方圆兼备,但不能有“尖棱病”。笔画尽管有笔势、牵丝,也只略微有之,不可过度,有过即俗。将图(1)的多余部分调整后,即刻有轻松俊朗之感,如图(2)所示。

十、垂尾:书法中的垂尾是指某些笔画特别是撇尖和捺脚的末端向下低垂,看似软弱无力,垂头丧气之形态。

诊断: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理解书法笔画的正确形态或是手上掌控力度欠缺,收笔时未按笔画原有的路径行笔,而是习惯性地突然往下拖笔行走,如图1。

纠正:

控制好收笔速度,勿随意轻率,要按笔画原有形态的线路,及时调锋依所需方向发力,笔画的上边保持流畅、圆顺。要力送笔端,使笔画精神饱满、挺拔有力,如图2。

十一、缠蛇:缠蛇是一种常见的病笔,而书者往往意识不到,以为连绵不断,气势纵贯,误为佳笔。

诊断:

书法败笔缠蛇恰如粗细一致盘旋回环的长蛇,只知连绵环绕,不晓书法需刚柔相济。该现象多见于大草、狂草。缘由一是由于手上控制力不够、二是用笔掌握不好、三是鉴赏能力不高。

要提高眼力,多看好作品的评论,提升鉴赏能力;勤练笔力,掌握好提按顿挫地涩行,无论线条粗细都需有韧性富有变化。怀素的字有不少回旋之笔,但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有圆环,有弧线,有直线,有折笔,并不是一味圆环连笔。细观其作品,线条虽细仍抑扬顿挫富有变化。

十二、发丝:书法中的发丝是指某些正常笔画过于纤细与笔画间的牵丝相混淆,这种病笔常出现在行草书中。

诊断:

字体的笔画无落笔,行笔收笔的起伏提按动作,笔毫触纸时没有调锋,持续拖拉,用锋尖行走,无粗细变化,无笔画和牵丝的区别,失去了书法点画应具有的圆润含蓄起伏的美感,见图1最后三个字混淆的笔画和牵丝。

纠正:

有正常笔画处要控制好落笔轻重,笔毫触纸要适当下按调锋勿直接拖毫行走。每一笔画都要有起笔、行笔、收笔的轻微运动,对行草书来说起伏的变化不明显,但笔画和牵丝还是要分清、要有区别、要有主次,一笔一划要交代清楚。而不能像用铅笔写字无粗细深浅变化,那样就舍弃了毛笔所独具的优势和艺术感。笔画和牵丝的正确关系见图(2)

十三、垂尾:笔画的捺脚最后应顺势向上提,显得饱满有精神,充满形象与姿态。如果笔力向下,倒垂滑出,则会造成“垂尾”病。

捺脚在楷书中是很重要的主笔,当毛笔在驻笔趁势踢出时,转捻下按的动作不能过大,在顿按提锋过程中,上边保持平直,下边裹锋上提,笔力要到位,保持捺脚的造型美。

十四、耸肩:与鹤膝不同的是,耸肩以方折为主,虽然有楷书的“折味”,但过于高扬,故作姿态,与下方的竖画过于悬殊,不能自然过渡。与左方的横画亦失去比例,不能达到协调与一致。故在书写时应予以重视,防患未然。

十五、脱肩:转折处脱开,笔断意断,互不关联,既“脱肩”又“塌肩”,与“耸肩病”恰好相反。脱肩病笔字形字貌上严重失真,系缺乏读帖与缺乏临帖所致。对结体的形质缺乏认识,故在书写时必须认真读帖,懂得布白,掌握间架组合技巧,避免这样的病笔。

十六、柳叶:笔画似柳叶形状,俗称“柳叶病”。一般来说这在楷书中是不允许的,在颜真卿的《勤礼碑》帖中,有些长撇呈两头尖中间粗状,但它过渡自然,反差不大,具有长撇的特点与优美形象,两者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点画成了柳叶状,也就成了病态。所以在临习时,要入帖,在出帖创作时,点画要更刚劲遒丽,形质优美。

白蕉先生曾在其《书法十讲》中说到:“书法应具备地条件,不外乎神气、筋骨、血肉六个大字。三者之中,如果有一方面出现缺陷,作字便有毛病了。”这六个大字读起来容易,真正想要做好就很困难了。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美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