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李渊当丞相(李渊是怎么让位的)

导语:李渊是如何从丞相到皇帝的。

李渊欲做皇帝而先为大丞相是他玩弄政治手段,在隋炀帝死后,群僚们再三促进,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的情况下,就名正言顺地建唐称帝,隋唐之际各个割据势力,称王称帝者很多,但有志于统一全国,做全国性的统一皇帝者,只有李渊一人,正因为如此,李渊順应了时代的要求,时代选择了李渊。哪做皇帝的时机成熟吗?李渊是打着尊隋的旗号攻取长安的。尊隋当然不能尊隋炀帝,其一、尊隋炀帝就无法改朝换代,其二、隋炀帝已是天怒人怨,众失之的,既为广大人民所反对,在集团内部也已众叛亲离,没有任何号召力,因此,只有来一个过渡的办法,先立代王侑为帝,然后在伺机取而代之。实际上这就悬魏晋以来权臣准备取代皇帝的旧戏重演。

李渊与杨侑剧照

武德元年(618)三月,宇之化及等人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缢杀了隋炀帝,另立秦王浩(隋文帝第三子秦孝王俊之子)为帝。这时长安有代王侑(隋炀帝长子元德太子昭之子)江都有秦王浩,同时都称隋帝,当然分庭抗礼。另外,洛阳还有个王世充控制之下的越王侗(代王侑之弟)五月,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传到洛阳,越王侗即位,改元皇泰,除了这些打着隋朝旗号的皇帝之外,其它各地起义的农民军和地方割据势力自称帝或王者为数不少。在这种情况下李渊实行改朝换代,当然就不存在什么篡权夺位的问题了,因此,李渊一面对隋炀帝之死假惺惺的表示万分悲痛,一面积极准备做皇帝了。正因为这样,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广已弑,代王不足以行”越王侗见逼于王世充,旦夕待弑,隋已无君,关东无尺寸之土为隋所有,于是高祖名正元顺,荡夷群雄,以拯百姓于凶危,而人得主以宁其妇子,则其杨玄感、季密之背君父以反戈者,顺逆之分,相杰悬绝矣。王夫之还认为:解杨广之虐政者、群盗也,也就是说解除隋朝暴政之苦是农民起义军的功劳,但救群盗之杀者,唐也,而予以宴安,惟唐俟之俟之,至于时至事起,而犹若不得已而应,则叛主之名可辞,而闻江都之弑,涕泗交流,保全代王。录用隋氏宗支,君子亦信其菲欺,人谓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养之深,为能顺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绥民志于未苏,故能折箠以御枭尤,而系苍之固,非王之所可及也,参考(读通鉴论)卷二十,唐高祖。这种看法,非常正确。李渊抓住有利机会,既可推卸以臣篡夺君住的责任,又能达到改朝换代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李渊准备做皇帝的过程中,也显示他颇有政治见解。

隋炀帝

武德元年(618)三月,代王侑感到大势已去,以李渊“功德日懋”天历有归,欲行禅让之礼,群僚也劝他顺水推舟,接受帝位,但他却认为时机不够成熟,他对群僚们到,魏氏以来,革命不少,不量功业之本,推存揖让之容,上下相蒙,遂为故实,宁有汤,武接于夏、殷,不宪章于尧舜,且尧之禅舜,二圣继踵,舜因让禹,菲舜不能命禹,商周德所不逮,有拨乱反正之功,顺天行诛,逆取顺守,咸以至诚兼济,无隐神祗,三五帝王,称兹四圣,英声茂实,飞腾万古。尧舜不及于子,让德而称帝,汤武不私与后胤,力取而为王,故道有降差,名有优劣,然立功立德,亦各一时。在李渊看来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尧舜让位固然是美德,但汤,武称王也有拔乱反正之功,只有尧舜时代才能出现禅位,因此,后苏有人拥兵窃命,托云辅政,择立余孽,预嚣支庶,先被推崇,睿哲英宗,密加夷戮,专权任已,逼令让位,虽欲己同于舜,不觉禅者非尧,贬德于唐,虞,见过于汤,武,岂不悖哉,魏晋宋齐为或已甚,托言之士,须知得失,这就是说,李渊认为魏晋宋齐的禅让,根本不同与尧舜的禅位,也区别于汤,武以功而取得王位,这种无功无德的勾当他是不干的。这说明李渊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变化的,不能用古代的办法来解决当前的问题,群僚们认为他的见解高明,所以私相谓曰:相王格论,绝后光前,发明典谟,申理誓诰,可谓君子一言,定八代之荣辱矣。这又说明李渊在统治集团中确有高明于别人之处。

李渊

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等谋杀以后,裴寂等二千人又一次上疏劝进曰∶臣闻天下之公,非一姓之独有,圣人达节,万物而推移。故五运递兴,百王更王,春兰秋菊,无绝终古,言外之意,当然是要李渊对代王侑取而代之,但李渊认为时机还不够成熟,故而退所奏表,同时又说吾知如是,以在再无别的表示,接着裴寂在次进见道,臣等唐之将佐,茅土大位,受之唐国,陛下不为唐帝,臣等应须去臣,伏愿深思,容臣等有地,这时李渊才笑道,裴公何相逼之深,当为审思,李渊的态度虽然逐渐有所变化,但他仍未明确表示他要即位皇帝,最后在裴寂等言之甚切再次劝进的时候,李渊的态度就明朗化了,他说所以逡巡至于再三者,非徒推让,亦恐群公面谀,退为口实,他又借汉高祖的话说,诸侯王推高于寡人,以为皇帝位,甚便宜天下之民,则可矣,他表示自己和刘邦没有什么区别,这是李渊内心世界的公开暴露,他之所以再三推迟,并非不愿做皇帝,而是顾虑拥戴他登皇位的巨僚们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在弄清了裴寂等人的真实心意以后,才表示他和刘 邦一样,同样是乐意做皇帝的,但他必须在条件成熟后才公开表态,他所谓的条件成熟,一是指隋炀帝已经被杀,篡弑之罪由宇文化及承担,二是取得了臣僚们的真正支持,由此可见李渊确有政治远见,他不像李密,王世充哪样,甘做一隅之主,而是要名正言顺地做全国的皇帝,因此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他丝豪不露声色,把自己打扮成隋朝的忠臣。例如,当他刚打算从太原起兵的时候,他的态度是,大举义兵,欲宁天下,远迎主上,当裴寂等人建议他,废皇帝而立代王时,他虽然也知道这是掩耳盗玲,但他还是说,虽失意于后主,幸未负于先帝,这就是说,即使背叛隋炀帝,也不失是个忠臣。进兵长安后,他并不立即做皇帝,而是采用过渡的办法,逐步实现改朝换代的欲望。

裴寂

本文内容由小思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