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究竟见什么(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出处)
导语:人生的三重境界: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人生是一个觉醒的过程,觉醒的本质就是向内求,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回到圆满自足的状态。
觉醒的过程,往往有三个境界。
一是对天地的觉醒,知晓天地的广阔,明白人的渺小,从而保持一颗谦卑之心。
二是对众生的觉醒,理解众生的不易,对众生报之以体谅与慈悲。
三是对自我的觉醒,觉察自己的情绪,提升自己的内在境界。
1、见天地,知广阔而谦卑
见天地,就是要知道天地广大,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其意为人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确实,天地和其广大,无边无际,人在天地眼中与尘埃何异,一样的渺小,一样的可以忽略不计。
有时闭上眼,想像自己置身于天地之间,日月星辰何其多,宇宙是何其广衷袤,才会明白自己何其渺小。
人在天地面前没有自傲的资本,不妨谦卑一些,对万事万物怀一颗敬畏之心。像水的品性一样,容纳万物,滋润万物却不争名夺利。
见天地懂得了谦卑,谦和做人,淡然处事,心胸也宽广了,格局也大了。
2、见众生,懂怜悯而宽容
见众生是一个理解与包容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小我到大我的过程。
天地茫茫,芸芸众生,不知其始,亦不知其所终。
生而为人,谁不是挑起家庭的担重担,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疲于奔命,被车贷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把自己禁锢在朝九晚五的枯燥循环中。
最后却是镜中花,水中月,空梦一场而已。
为自己流泪的人到处都是,悲悯众生的人寥若晨星。
杜甫就是心怀众生的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杜甫在人生落魄的时候所作。
这时他住在茅草屋里,环境恶劣,还被村子里的顽童抢走了茅草,但他没有心生埋怨,反而忧国忧民,希望其他寒士能拥有遮风避雨的屋子。
只有见过众生的人,才会由内而外生出一种慈悲宽容的胸怀,这是一种大爱。
他们总是去体谅众生,用自己的力量去温暖众生。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自己有过艰难生活的经历,所以也能体会到别人的痛苦,心怀大爱、 悲悯众生。
3、见自己,明归途而豁达
见自己就是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觉知自己的内心,向内求。
《论语》里就曾提到:吾日三省吾身。
世间的事物是中性的,并无好坏之分,全在于我们对它的态度。
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每一件影响情绪的事,都是我们要完成的功课。
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每一件影响情绪的事,都是我们要完成的功课 。
爱恨贪嗔,皆为牢笼,功名利禄,皆是浮云。
外在都是假象,向外求,便会被外相迷惑,困于成败,迷于名利,陷于得失,因执着太多而痛苦。
觉醒就是向内求,借假修真,借事修人的过程,觉知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一切,疗愈自己内心的伤痛,回到圆满自足的状态。
正如稻盛和夫先生所说: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局里,而人生就是不断破局的修炼。
只有活在当下,顺应自然,不被欲望支配,不为未来担忧,不为过去悔恨,静而不争,一切随缘,才能获得自由。
愿你我都能穿过岁月的重重磨难,与彼岸的那个智慧、圆满自足的自己相遇。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