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晚清的乱局变局和危局的区别(晚清的乱局变局和危局是什么)

导语:晚清的乱局、变局和危局

一、乱局

从咸丰元年(1851年)开始,晚清的乱局就没有停止,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暴乱,同时受到外国势力要求开埠、通商及设立使馆的要求。

受到祖宗礼法的约束及认知的局限,加之国库空虚,内忧外患压力不断,导致节约帝咸丰顾此失彼,加之自己能力和视野有限,用人失度,导致局面越来越恶化。

咸丰朝的问题,实则是道光皇帝种下的因。他没有看到大清朝面临的变局,以为选一个老实巴交只知道仁的皇帝就能守住大清国,而千年之变局给了他一记蒙棍。这也是晚清乱局的始作俑者和开始。

咸丰咸丰,真的是一语成谶,很少有丰收的消息,大多是坏消息,而且是很坏的消息。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咸丰一条小命丢热河,导致大清朝后续半个世纪的命运掌握在一个女人手掌之中。自己知道无力回天,就天天沉迷于酒色,终于在执掌大清国10年后于1861年一命呜呼,丧命于热河。

慈禧儿子同治登台,拉开了太后垂帘听政的序幕。一个失去老公的女人,心态上的变化是别人所不能理解的,加之处于内忧外患和诸多大臣的不信任中,慈禧唯有靠自己才能扭转局面。

她能力起点低,但善于学习,让那帮老臣编教材,一起学习切磋;八旗子弟废了功夫,她就提拔汉人重用汉人,打败太平军和捻军;八大顾命大臣仗势欺人,她就联合“鬼子六”弈䜣,拔掉八个顾命大臣,为自己垂帘听政,守住自己的安全感。

但强势母亲,必定会有一个弱势儿子。1862年同治元年开始,小皇帝同治于在慈禧太后的掌控下,过着严肃而无味的生活。在慈禧太后和诸多汉臣的帮助下,太平太国和捻军被消灭,外国势力也渐趋平静。

但好景不长,得了天花的同治帝仅天祚十三载就撒手人寰。于1874年病死北京。

对于慈禧而言,如果说失去丈夫是被抽走了依靠,而儿子同治帝的死则是抽去了脊骨。女人如水,为母则刚,连个依靠都没有了,按照易经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惨到极点,她就会用自己万分的力量去武装自己的外壳,让看上去刀枪不入。

但是扭曲的性格、阴晴不定的情绪及独裁和自我保护的作风,让整个大清朝变成了自己抚慰伤痛的试验场。而天下局势变成了试验场下的乱局。

二、变局

按照《易经》的说法,任何事物都是在各种矛盾的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变化有主动为之的,但我们看晚清的变局,基本是属于被动而为之的。而主要发生在同治和光绪两朝。

同治于5岁登基,执政十三载于1974年19岁的时候患天花死去,亲政不到一年的时间,自己没有什么作为,基本是太后慈禧把持朝政。所以,很有意思的是,整个清朝的走向好像都和天花有关,康熙登基是因为得过天花了,而同治死去是因为得天花没好。但这一好一死,也似乎昭示着大清朝在光绪帝这朝折腾之后的最终没落。

在同治朝,这个阶段是慈禧站稳脚跟的时候,对外部的主动变局也基本持支持的态度,笼络汉臣,各个朝臣也是能力爆棚,她基本上也支持改革。但在同治死后,在光绪帝雨1875年4岁登基的时候,失去爱子的慈禧似乎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然,从1875年到1908年光绪帝这朝应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875年光绪帝4岁,至1890年光绪帝亲政,这段时间是慈禧垂帘听政,决策乾坤的时候,朝中也是大搞洋务运动,各个权臣都兴起来搞实业,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李左张都是权利与商业结合的典范。

就是靠着这帮权臣左右着大清,大清的生命延续了几十年。否则早在太平天国的时候就一命呜呼了。这时候大清的体制变革没有大动,主要是在财政和商业上的变革。正式因为在有能力有号召力的权臣时期,政治改革太慢,才为后来摄政王载沣的皇权内阁改革的大落埋买下了伏笔。

光绪帝亲政之后,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但自小被醇亲王奕儇送进宫之后,这么小的年纪就慈禧苛刻的打骂长大,心里素质和人格多少会受很大的影响。当然这不影响光绪帝想改革的雄心,但从小就在慈禧严苛的对待当中长大,对慈禧甚是忌惮,而且慈禧虽然还政于光绪,但她才是背后对整个大清政局有最大影响力的人。

而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搞的戊戌变法,太过于理想激进,不太切合实际,同时触及了很多朝中大臣的利益,又没有什么人支持,所以很快就宣告失败,而光绪帝的亲征权也被慈禧收回。

慈禧收回光绪帝的权利,产生了废除光绪帝的念头,觉得对光绪帝逐渐失去了控制,乙亥建储,为铲除光绪帝做好了准备。而慈禧的这一举动,最终成为了敲响大清丧钟的序幕。

三、危局

危机往往败随着人祸,而随着光绪帝1898年的戊戌变法失败,慈禧的再次亲政,意味着晚清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这个危局是大清核心决策层对于外部环境和民心漠视的一种体现,还沉浸在自我陶醉当中,慈禧还觉得自己能够呼风唤雨维持大清的稳定。但随着中兴名臣各个老去,后面能够担负起大清这面旗帜的人几乎没有了。

二代醇亲王摄政王载沣做个听话的还行,但面对要改变这个千疮百孔的大清危船真的是勉为其难了。当载沣到达德国,再为要不要向德国皇帝行下跪见面礼的时候,这个场景的反转是如此的戏谑,当年英国的马戈尔尼在圆明园会见乾隆帝,就因为不下跪惹出了一档子事。但这时候对象却反过来了。

中日甲午战争,以大清完败结束,大清一下子就像栽进了冰窟窿,连喝水都塞牙。在1908年末,随着光绪和慈禧的去世,整个大清的话语权一下子就反转了。北洋军阀握着枪杆子,对时局最有发言权。

而摄政王载沣,也只能硬着头皮求着袁项城回来收拾残局。而袁大头最会左右逢源,用他那套拔树理论,把玩着大清王朝。最终,随着武昌起义的炮火一响,大清最有权势的袁大头,转而逼着隆裕太后签了清帝逊位书。而讽刺的是,这封逊位诏书是张之洞最后的政治杰作。

自此,清朝在风雨飘摇和北洋军阀的压力下,走完了最后的一段路。而那远去的刀光剑影和尔虞我诈成为了那个时候的注脚。一个羸弱的国家,一个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国家,一个内部自我矛盾的国家,最终都会成为外部鱼肉的对象。而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对于晚清的乱局、变局和危局,我的一个整体感觉是,历史总是有一套自己的规律,可能有时候像胡适所说的像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但如果人们不遵从社会变化规律,不顺应潮流和时代,最终会被时代抛弃。而在这个千年变局中,被抛弃的、努力过的、失败过的,都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浪花。历史滚滚向前,从来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呼喊而停止,而只会为谁顺应这个时代而欢呼。

后来的民国亦是如此。

本文内容由小奈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