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胡汉民廖仲恺(胡汉民是什么人物)

导语:廖仲恺遇刺后,胡汉民为何成为众矢之的,最终被赶出广州?

作者:金满楼

1925年8月,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在广州突然被人刺杀,此案既发,一时激起了极大的波澜。

事后,在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建议下,国民党方面很快成立专案委员会,并指定“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为委员,对此案展开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同为国民党元老的胡汉民不但被排除之外,而且因为其堂弟胡毅生涉案的原因,而被列为了调查对象。

事后,胡毅生在追捕前匆忙逃亡香港,而胡汉民家也一度被搜查,胡汉民本人被软禁与黄埔军校。

尽管调查的结果认为胡汉民没有直接涉案,但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下,鲍罗廷、汪精卫、许崇智及蒋介石等人都希望借此将胡汉民排挤下去。

当时,在一些人眼里,胡汉民也不是毫无嫌疑。如1926年2月鲍罗廷向在京的苏联使团谈及“廖案”时即说到:

当有人问胡汉民“是否该干掉廖仲恺”时,“他(胡)的回答是沉默不语”。

1939年,陈公博在所撰《苦笑录》一书也提到:

“廖案”发生前,一名叫李天德的铁血团成员问胡汉民:“外间有人说先生(胡汉民)要杀廖仲恺,是不是?”当时,“胡先生不答”。

如此看来,鲍罗廷与身为“廖案”检察官的陈公博均以此认为:胡汉民是刺杀廖仲恺的“默许”者。

陈公博还进一步指出:“自然不是胡先生当面指使凶手,但团体里酝酿暗杀廖先生,而胡先生不加制止,这是事实。”

傅秉常

民国外交家傅秉常(时任粤海关监督兼任广东特派交涉员)曾记述说:

汪精卫自认聪明、学问均不如胡汉民,因而处处推胡汉民为领袖,但胡汉民对汪精卫廖仲恺过于压制,对自己文华堂那帮人却过于放纵。

最初,汪精卫胡汉民态度尚且温和,而他们的太太陈璧君、何香凝却极愤懑,对胡汉民指责甚苛,于其夫君不无影响。

当时,何香凝尚不公开干预,陈璧君则无所顾忌,令人侧目。

傅秉常又称,孙文在世,大家尚守本分,孙死后,大家争相结纳鲍罗廷,同时也为其利用。

鲍罗廷操纵党争,用汪精卫打击胡汉民,之后又利用汪精卫、蒋介石打击许崇智,再利用汪精卫打击蒋介石,由此酿成“中山舰事件”并导致汪精卫出走。

如此做法,拉一打一,将国民党全部搞乱。据傅秉常亲眼所见,当时鲍罗廷之威势,深夜尚有人向其报告军情、请示机宜。

无论是个性还是政治观点,胡汉民与鲍罗廷的关系一向不睦。胡曾经说:“历来对鲍罗廷总是抱着凛然不可犯的态度,丝毫不假词色的。”

由此,他也成为鲍罗廷“必欲去之而后快”的目标。而在“廖案”发生后,借着其兄弟涉案的嫌疑,鲍罗廷的态度更为坚决,那就是:“必须让他(胡)离开”。

最终,在多方政治势力的博弈下,胡汉民最终被迫出国,赴苏联访问,由此被排挤出了国民党权力中心。

也正是借着胡汉民的出局,汪精卫这才爬上了“国民党领袖”的地位,而跟随在汪精卫后面的,则是野心勃勃并手握军权的蒋介石。

论资格,蒋介石远不如胡汉民和汪精卫,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胡汉民与汪精卫的内斗,这才给了蒋介石上台的可乘之机。

最后再记一段傅秉常对胡汉民、汪精卫两人的互评与观感,作为本文的结尾:

胡汉民对汪精卫的评价:很能演讲、颇能作文,绝无学问。傅秉常以为,这一评价未免有些过分,汪精卫虽无高深学识但也非绝无学问者,而且其才思敏捷,手腕亦极灵活,但其最大毛病是领袖欲,且不肯用功,如其在法多年而法文不通。

不过,傅秉常也认为:汪精卫且欠诚挚,性格易冲动,缺乏周密考虑,聪明绝顶,但也才华外露,不够深沉。对部下肯负责,有决断,从不干涉部属,部属有功则夸赞掖扬之,有咎则能挺身担当,也颇得人心,胡汉民也有此优点,但仍过于固执。

傅秉常所言未必准确,不过这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本文内容由小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