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道仁义礼智信言必行行必果什么意思(仁义之道是)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人之道,仁义礼智信,言必行行必果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人之道,仁义礼智信,言必行行必果什么意思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事物本来如此,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选择了仁义,是社会客观需要,也是人性刚需,人其实并不用懂《道德经》也不需要太多知识和学历,需要懂仁义的真谛就好了,那么问题来了,仁义不是口头预定和承诺,而是做人的基本价值观。
仁义也是自己身体中的阴阳,也是自己精神层面的阴阳,更是自己和环境契合的关键,刚柔并济就是仁义要实事求是,如是我闻,对待仁义之人以仁义对待,对于不仁不义之人,再多仁义也是妇人之仁,所以仁义的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看起来大相径庭,实际上天地悬隔。
所以很多事情,尽心尽力,办成什么程度不是标准,要做的符合自己的仁义,公道自在人心,何必庸人自扰,自找烦恼。
如何理解《周易》把仁义提高到与阴阳、刚柔并列的高度?
命题是错误的,《论语》的核心就是仁义。而儒学继承和发展了“仁义”本身。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德,但是,道德和传统文化观念的“道德”又是两回事。
《周易》把先天八卦向后天八卦演化和细分垂直领域的研读和剖析。《周易》里面有一卦,水火既济,而《周易》的本卦是6个爻构成的,上三爻和下三爻,以及互卦和变卦构成,而,互卦和变卦都是在本卦里面取的卦,预示着,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生生不息,星火相传的,而且,人们通过解卦趋吉避凶,权衡利弊,让自己以及所处环境,能够有个应对。
那么仁义本身的提高,并不是《易经》提高的,而是孔子在建立自己学说的基础上,用《易经》中的道理,或者这一种天人合一的智慧,给太多人传道授业解惑,人之道在乎于仁义二字,天道有阴阳,人道有仁义,而规范和规律就是伴随仁义二字的。
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阴阳、仁义、刚柔并没有差别,也没有高低,阐述天道的角度不一样,但本质都是一样的。
要让所有人明白,1、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2、无极生太极,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3、万事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就需要明白,《道德经》用阴阳的关系阐述天地宇宙之间运转的规律,天道不会因为立意高就高别人三长,老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周易》把仁义提高到与阴阳、刚柔并济的高低。
其实,对于先天八卦解读者太多太多,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连山易》《归藏易》以及《周易》,但是,《周易》阐述天道的角度又发生了变化。
在商朝以前,人们是不信神的,人们认为神是可以通过修真能达到的境界,说到底,神就是特权阶层,具有凡人不具备的优越性和支配社会资源的权利,而“封神榜”让所有人都重新建立信仰体系,就是以道庭位置的天庭治理结构,有玉帝、王母、28星宿,365正神。
同样,孔子问道与老子,孔子认为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是礼乐崩坏,因为孔子认为周礼才是封建的核心思路,所有阶层按照礼的标准来划分,这样才会稳定。老子告诉孔子,天道轮回,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而且人心和人性才是背后的真谛。
《道德经》是老子对于天道运行普遍规律的认知,既包括了天道、地道、人道,社会发展规律,人性发展规律,以及文化发展规律。
但是孔子,不仅解读《易经》还有《论语》等著作流传于世,(即时不是孔子所编,是门下弟子所编,但实质透露孔子的智慧和修学的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也是从孔子开始的,那就意味着道治走向人治、法治和权治时期,道法自然的精神内核也要向人道方向扩展。
同样,孔子的仁义和老子的阴阳、道德都是同出异名,想要在做人做事上有一个高下立判的标准,或者一个逻辑运算的公式,孔子建立一个以仁为中心,礼为纽带,义和仁相辅相成。
老子说,天道就是天地人三才为基础的演化,而孔子说人道就是仁义礼演化,只要人人都懂这个道理并且践行,那么社会就会长治久安和稳定。
老子和孔子解决根本问题是一致的,但是,历史周期不一样,老子那个时代,人并不是统治阶级,而是有其他角色是核心利益既得者,到了孔子的时代,人们思想经过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时代,每个人都被启蒙运动所启发,人性在社会繁荣中放大。
题主应该搞错了,《易经》和《周易》并不是一回事,《周易》和先天八卦和而不同,《易经》分两部分,《易传》和《易经》,孔子把追求真理真相的路,从研究天道,到研究人道,人性、人心的范畴上了。
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要有仁义。具体如何说呢,大仁大义,中庸之道、不仁不义,仁义也可以中观,大是大非、家国情怀上绝对不马虎,小事上也要遵循世俗文化观念的道理,绝对不可做丧尽天亮的事情,衣冠禽兽的行为。
准确说,孔子和其继承人,把仁义发展成一门学说,一门科学的方法论,每个人都可以学成归来,然后为国家做贡献。那么就要同心同德,真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人之道,仁义礼智信,言必行行必果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