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的意思)

导语:老子讲,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究竟何义?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01【名家解读】

任继愈先生说,这是第六十八章的继续,以退为进,以守为主,总以取胜为目的。临战不可轻敌,两军军力相当,悲愤的一方获胜。哀兵必胜,这句成语就源自这里。

高亨认为,这一章是老子的军事论。主要论点在于:1.不要发动侵略战争。2.各国统治者都懂得柔胜刚的道理,天下就将没有战争。3. 抗击侵略者决不可轻视敌人。4. 反侵略的国家一定能战胜。

02【个人体会】

这段经文不是很难理解,主要讲善于用兵者,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道理。他说,善于用兵的兵家常说,两军对垒,我不敢主动进攻,常处于被动应战的状态,宁可退后一尺也不敢向前一寸。这能说明怎样的道理呢?我宁可按兵不动,也不敢主动发起进攻,我宁可退后一尺也不敢前进一寸,这样的原则用于实战,就能保证胜利吗?

但是经文后面又说,祸莫大于轻敌。这样看来,这不主动进攻,宁可退守是重视敌人的表现。似乎也只有这样才能讲得通。我不敢轻敌,所以不敢主动向前发起进攻。但是,因重视敌人而不敢主动进攻,很可能会发展成畏敌不前。畏敌不前,又可能会贻误战机,导致战争的失败。反正,不管怎样想,老子所讲的军事原则不是胜敌的法宝。

老子之所以在这里讲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原则,只是为了证明他的无为法则有益。在军事领域中,无为法则也是能够应用的,而且假设是最好的。但如果辩证地看,它不可能是最好的战争法则。当然,这其中不轻敌是很重要的原则。

如何理解“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这段文字的意义?任继愈先生解释为,没有阵势可以摆,没有膊臂可以举,没有敌人可以对,没有兵器可以执。高亨先生解释为,在军事行动中,没有行伍,不用严阵;可以不用缠起衣袖,露出胳臂,表现武打的架势;手里可以不拿兵器,可能不战而胜;要捉的敌人,可能根本没有没有了。

我采用直译法,将这段文字翻译为:行于不行,举臂于无臂,执兵于无器,拒敌于无敌。为什么这样译?我认为这样可能更符合作者的原意。老子常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欲不欲,学不学等等。所以,行不行,即以不行为行;攘无臂,即以无臂为举;扔无敌,即以无敌为拒;执无兵,即以无兵器为执。

以守为攻、以退为进等原则,即行不攻,举无臂,拒无敌,执无兵。比如,我的目标是攻,但却行于守,这就是以行不攻。我的目标是前进,却行于后退,这就是行不进。行不攻,反而能实现攻的结果,行不进,反而能实现前进的目标,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最重视无为法则,总是将它以最高法则来对待。

“抗兵相加,哀者胜”,这里的“哀”字理解悲哀、悲愤似有不妥。我认为它主要表达戒惧,怵惕之意。面对即将来临的战争,总是将其结果往最坏处想,并依据这些最坏的情形制定应对的方案与策略。这样就容易绝处逢生,获得胜利的转机。

03【试译】

真正善于用兵的会这样说:“我不敢贸然进攻而按兵不动,以预留了解对方的机会;我不敢贸然前进一寸,而宁愿退后一尺。”这就叫做行于不行,举臂于无臂,执兵于无器,拒敌于无敌。对于争战而言,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就等于亡失了致胜的法宝。两军对垒,以悲哀看待战争的一方必然会获得胜利。

参考资料:

《老子绎读》 任继愈 著

《老子注译》 高亨 著

本文内容由小奈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