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无用的痛苦毁了自己的句子(别让无效的努力毁了你)
导语:别让无用的痛苦毁了自己
人生中的痛苦有它积极的意义,不同人生阶段的痛苦可以帮助我们主动求解、磨练意志,从而步入崭新的人生阶段,拓宽自己的视野。
然而,生活中存在许多“无用的痛苦”,这些痛苦是我们心灵成长的绊脚石。
还记得刚入职的时候比较空闲,每天都能提早将事情做完,然而身边的老员工在吃完晚饭后都会留下来加班,所以我经常会纠结:我今天到底能不能六点就下班?提早下班虽然能让我摆脱久坐的疲惫,放松紧张的双眼,但想到其他同事还在奋斗,就会害怕被他们看成“异类”。留下来加班虽然可以不用担心别人的看法,但在工位上无事可做产生的疲惫不亚于高强度的工作。
要不要加班让我感到彷徨,每天下班的时候反而是我开始焦虑的时候,这种状态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发展为精神内耗。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自我无法得到和解,内心的矛盾占据着头脑的主要位置,更具影响的是,它阻碍了我静心思考,使我倾向于逃避而不是面对。
回过头去看那段时光,精神内耗带来的痛苦让我备受折磨,没有丝毫进步意义。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派克将有益的,帮助成长的痛苦称为“存在性痛苦“,而将无用的,阻碍进步的痛苦称为”神经官能性痛苦“。很明显,我所遭受的痛苦属于后者。人生的旅途中,为了减少甚至消除神经官能性痛苦的影响,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我们应该明辨这两种痛苦。
区分这两种痛苦的依据非常明确,就是这种痛苦到底是否有益于自我提升。以我为例,纠结是否要加班是神经官能性痛苦。而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时遇到难题不愿意打扰别人,不敢提问,这种痛苦就是存在性痛苦,因为一旦解决难题,工作能力就可以得到提升,走出第一步需要克服“不好意思“的心理。
正确区分两种痛苦,我们才能运用主观能动性去判断应该承受哪种痛苦。
第二,应当意识到,神经官能性痛苦可以转化为存在性痛苦。而转化的关键在于勇气和行动。
设想你仰慕已久的教授来到了你的校园进行学术交流,交流结束后你想单独问教授几个问题而又畏畏缩缩,你因为纠结而产生痛苦——一边是希望得到指点,一边是害怕当众出丑。现在来进行分类讨论,如果你最终没有上去请教,事后这种痛苦就成为了神经官能性痛苦,在之后的两三天内可能都会后悔;而鼓起勇气上前,你不但得到的你想知道的问题,还在内心产生了高度的愉悦,因为你跟崇拜的人进行了一次面对面交流,这会给予你足够的自信以应对下一次自我挑战。
很多时候,也许我们距离自己的成长机会只差一点点勇气。
第三,运用“课题分离”的思想。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提出的一种人际关系法则,其内容是要区分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当我们划清不同课题的界限,就会发现其实很多烦恼都可以烟消云散。
“我的事“、”你的事“、“他的事”截然不同,不可混为一谈。当我发出晚餐邀请,发不发出邀请是”我的事“,而是否同意邀约是”你的事“,我大可不必为了邀约被拒绝而感到沮丧,因为我无权强求他人必须应约。当他人有求于我,求助是”他的事“,而是否伸出援手是”我的事“,我也不必为了自己没能帮助他人而于心有愧。
要区分是谁的课题,判断的依据是谁会为这件事最终的结果负责。当我们认清不同人、不同事之后,就能斩断人际关系之间不必要的千头万绪,从而活得自在、洒脱。
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过量的痛苦会将我们压垮,轻则抑郁,重则成疾。适量的痛苦可以帮助我们突破自我边界,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以欢喜心,慢度日常。愿我们排除无用痛苦的干扰,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
本文内容由小思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