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麻石板小巷(麻石桥村什么时候搬迁)

导语:乡村石板路(麻石路)去哪了?

徐志明

在我的青少年时期,在我的家乡,青石板铺就的巷子,是很常见的,当时并不觉得它是什么值得稀罕的物件,是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的物件。

其实,在中国南方的广大农村,在清朝、民国时期,为防晴日飞尘雨天泥陷之苦,人们普遍都用石板铺路。石板路既洁净防水,又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耐久性,所以很受那时候的人们的青睐。

只是,随着城镇化的浪潮的席卷,在我的家乡,再也看不到石板路了,消失得不知不觉。当然了,在一些受到保护的古村落,还能看到石板路的大范围存在。

比如此前,我多次去炭步的塱头古村,在巷子里,还能看到保持完好的石板路。但是,就算我多次漫步其中,当时还是没有唤起我内心的情感出来,并没有真正勾起我内心对于家乡消逝的石板路的感慨。

而且,此前的人生,我也多次步行在广州西关的石板路上,去感受所谓原汁原味的广州,但对于脚下的石板路,同样是没有具体的感触,更多就是看老建筑,领略广州风情。

这种对于家乡消失的石板路的毫无感触,真的存在很长时间了。

有时,人的心境,很可能和年纪、阅历有关。随着年纪的增大,阅历的增加,人会更念及,怀念昔日的点点滴滴,念及过去的美好。过往阅历的累积,然后某个契机触动,那份情感会油然而生。

比如对于石板路,就是如此!

老婆的娘家,也是花都城区的某条城中村。常陪同她回她娘家,每次去,我都爱在村子漫无目的地走走。

其实,我是看到榕树底下用石板搭建的石凳的,我是看到放在村民房子旁边废弃的青石板的。但是,过去十多年,同样没有激起我内心对于石板的涟漪,竟然熟视无睹它很长时间。

直到本周日,去外母家,然后我和孩子一起,大约下午四五点的样子,在村子随意行走。在落日余晖下映照下,此时此刻,当我看到此前无数次看到榕树下的石板凳后,它犹如一位精灵,突然闯入我的精神世界,竟然一下子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重新泛起对于石板路的鲜活记忆。

石板路的原材料,乃是花都人俗称的“麻石”。所以,石板路又叫“麻石路”。这种麻石,其实就是以坚固著称的花岗岩的一种。南方盛产花岗岩,所以很多村民就地取材,用麻石铺路。在旧时农村,村民也爱用花岗岩制造“石磨”,用来磨米、磨豆,以便制造粉类食品(水圆仔、河粉、咸粉等)、豆腐等。

有人说: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最后都会成为你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

诚哉斯言,有些东西,看到过,经历过,以为淡忘它,其实它只是藏在某个角落里。犹如石板路,曾是我生活的日常,我以为彻底淡忘了它,只是那时还没有达到重新唤起的程度。

而今天,这些青石板,犹如一位老朋友出现在我面前,让我久久回味,让我怀念起它来。

随后,我竟然开始在村子里找寻这些青石板,看还存在多少。一圈走下来,颇有收获。

可惜的是,村子的巷子早已经不是石板铺路,而是被水泥路面取而代之了。

很多青石板被闲置放在一个角落里,寂寞呆着。这些曾经铺在巷子的“青石板”(麻石),像完成了它的使命一样,分散在村子,再没有昔日的荣光。

一些好命一点的,被重新活化利用,比如放在村民的门口边,作为石凳存在;或者被铺在地下,用作平整路面;或者作为沟渠的盖子而存在。

曾经镌刻着历史时光的石板路,在工业化时代的洪流中,一块一块被挖走,巷子里再没有它藏身的地方。

想起小时候的石板路,石板一块接一块,紧紧挤着、挨着铺在沙土面上,当年行走在石板路上,可能是太年少的缘故,却熟视无睹它的好。

过往的人们,应该很少留意脚下的石板路,当一样事物长期存在,会习以为常,直到有天它彻底消于生活中,内心才不免失落,唏嘘不已的。

曾经,石板路在很长时间内,都是花都乡村巷子的标配。很多花都乡村,建村或从明或清开始,石板路伴随着村子成长,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见证了岁月风云,见证了沧桑巨变。

或许石板路,是农耕文明的象征之一,而现在的花都,早已经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所以石板路不再适应今天社会的发展的潮流吧!

可是,人到底是情感的动物,我们的内心,是需要一份情感慰籍。我们在匆匆忙忙赶路的时候,也需要安顿好焦躁的内心,忙里偷闲过一种慢节奏的生活,平复我们内心的焦躁。

犹如我们行走在炭步塱头古村落、广州西关的石板路,就算很多人都无视脚下的石板路,但那种悠闲悠然散步的心境,正是我们一直所追求及希望的。

本文内容由小岑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