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毛公山景区(毛公山旅游攻略)

导语:时光穿越两千年,毛公山下这座古祠,一直香火绵延

我们提供“最城阳”的资讯,点击一下关注跟我们在一起吧

文物证明

童真宫,位于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傅家埠村村南。又名童公祠,最初的名字,就应该是后者。

童公祠,初建于汉代,最早并非是道观,主要是祭祀东汉时期不其县令童恢,所以初称童公祠。

童公塑

童恢,字汉宗,东汉琅琊姑幕(今山东诸城一带)人。公元182年由司徒杨赐推荐担任不其县令。在任期间,他勤于政事,体恤民情,倡导农桑牧织等行业,民众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无犯科作乱者,深得百姓拥戴,因此周围各县百姓来不其境内安居者甚多。

为官一任有政绩,后童恢升任丹阳郡太守,殁于任上。不其百姓闻之,立童公祠祭祀。

童恢是不其城(城阳)有史所记以来的第一任县令,算起来已有一千八百三十五年了。

沧海桑田,时光荏苒,人们也已经将其神化,因此其传闻源远流长、成为佳话。

童真宫童公殿里,童恢的塑像。童公,依然接受着现代百姓的供奉。

元代皇庆二年,即公元1313年,全真道华山派道人进驻童公祠,利用童公祠的房舍,变为道教庙宇,将名字改为“童真宫”。

童真宫开始增加了道教的祭奉帝君,但仍然祀奉着童恢神像,归入道教后,童恢就被尊称为童真人。

童真宫里的童恢与道教的帝君一同享受着四方百姓的拜谒、供奉,当然,享受百姓的香火之余,也一同为百姓满足祈求与愿望。

历史上,童真宫每年的正月十六日是庙会,据说,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信徒不少,香火不断。鼎盛时期住宫道人二十多人。

解放战争时期,童真宫被国民党驻军破坏,成了残垣颓壁。现在看到的童真宫是近几年重新修葺的。二零一零年十一月,童真宫重修竣工。

童真宫,总体规模不太大——

从高大的石牌坊下的水泥路走过,就是长方的小广场,有两个大门可以进入,一般敞开东面门。青砖青瓦,还有精工雕琢的屋檐、屋脊上的神兽于仙花异草。

童真宫院内,有三列三排宫殿——

东面第一列第一排宫殿是真武殿,后排是娘娘殿,娘娘殿后是花园,然后是一房舍;

中间的一列,第一排是童公殿,第二排是三官殿,后面是童恢的衣冠冢;

西面的第一、二列是古迹陈列室,最后面是道人的生活起居的地方。

文物陈列室里,展示着与童恢相关的实物及城阳(不其)历史的图文。院内古树参天,郁郁葱葱,依然生机勃勃——这里有800年树龄的柏树、桑树、银杏树等。

正殿后院的童恢衣冠冢,最早建于后汉,现在的这座墓,是1994年重建的。

三官是道教最早供奉的尊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合成三官大帝,亦称三元大帝或三官帝君。

三官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也有说法是:天官是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

三官职责与福授,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源于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有其成仙不老等唯心的理念之外,其实也包含了更多的是唯物的、对自然的崇拜与感恩,从这一点上说,道教中朴素的哲学成分更多。

清廉的好官,老百姓永远记得他;两千年了,童公还活在人们心中。

本文内容由小里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