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被称作乱世(三国平乱世重要的是什么)
导语:在三国乱世中,他为人忠正,不慕名利,活到八十一岁,寿终正寝
是仪,三国时吴国大臣,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年代,是仪活到了八十一岁,寿终正寝。
一个大臣,不管是哪个朝代,尤其是在乱世,能活到寿终正寝,而且还是高龄寿终,是很不容易的。
那么是仪有什么能耐不受到孙权的猜忌还能够活到这么大岁数呢?咱们来看一看他的为人就知道了。
1.远离兵事
古代乱世,底层人要想出人头地,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军打仗,建立军功,太史慈临终前曾慨叹:“大丈夫当提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他临死还遗憾自己没有能建立一番功业呢。这种想法其实也是大多数武将、文臣共有的想法,不说关羽、张飞等本身就是武将出身,像鲁肃、顾雍、司马懿等本是文人出身,也都身履军事,乱世之中,拳头大、有士兵,就是腰杆子直、有底气,所以哪怕文臣也需要带兵打仗,建立军功威望。
可是是仪却与众不同,他曾和吕蒙一起偷袭关羽,这才有关羽败走麦城,事后他因军功拜为忠义校尉。后来,孙权想再授给他兵权,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他“固辞不受”,他一生所为,不是统领大军、冲锋陷阵,虽然不免外出辅佐武将们东征西讨、镇守一方,但是最喜欢的事情是教授诸达官贵族“公子”读书,并且监管诸官诉讼事宜。
远离兵事,自然就远离危险,虽然失去了威耀后世的机会,但是在后方反而更安全,君不见萧何、李善长之流论开国之功居于第一位,却其实更安全一些。
2. 忠正平和
孙权晚年多疑嬗变,当时典校郎吕壹得到了他的信任,而吕壹这个人是个彻彻底底的小人,他擅弄权柄,操纵国政,惹得很多人敢怒不敢怨,有一次吕壹诬告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孙权听后十分愤怒,马上把刁嘉下狱,孙权让司法官员调查吕壹是否说过这些话,这些被调查的大臣畏惧吕壹的威势力,全都违心撒谎:“吕壹说过这些‘谤讪国政’的话。”只有是仪表示他并没有听闻过,孙权听他这样说,下诏严厉批评他,司法官员更是连日对他诘难盘查,吕壹从容应对道:“刀斧已经放到我的脖子上了,我还有什么可为刁嘉隐瞒的呢?如果违心说谎,就是死后也是不忠之鬼。”于是不管怎样威逼利诱,他都坚持原则,言辞不改,孙权于是放过了他,刁嘉也因此得到赦免。
是仪面对孙权,忠正不谄媚,孙权两个儿子孙登和孙霸争权,他也尽力劝孙权定下儿子们的名分,避免二子相争,面对这样的臣子,但凡是个头脑清醒的君主,也会器重、重视,虽然不一定能引为亲信,但是绝对值得依靠、信赖,而君主信赖,自然是作为臣子的保身之本,也正是因为他的忠正性格,才能一直受到君主的信任,“不大也不倒”。
3.无欲无求
名将武力强,有定鼎国家之功,但是反过来,武将“误国”、“乱国”的也不在少数,所谓“能力越大,欲望越大”,但是欲望大的人,行为自然就过于乖张放纵,非保身之法。
是仪截然不同,他“不治产业、不受施惠”,屋舍够大就行,财帛日常够用就好,穿衣不必华美,吃饭不必精细,不像贺齐等人喜好奢侈靡丽,他家无储粟,又好救济贫苦,孙权有次去他家,特意尝尝他家的饭菜,吃完之后,对之叹息,后来就赐给他良田豪宅,增加他的俸禄,是仪都辞让不受。
这样没有名利心的人,心中自然宁静,宁静安详无欲望,如此,就算不长寿,也肯定活得自在。
4.不说人坏话
这个应该是是仪的最重要的优点了吧,不说人的短处,自然就少了口舌嫌隙之争,君不见多少人死就死在了这张嘴上,哪怕最好抨击人的吕壹,上至将相、下至小吏,都受到他的谮言,唯独对吕壹一无所言,这样虽然有“老好人”之嫌,但是乱世生存,能活命就不错了,能不违背自己的原则不做恶心的事情就更不容易了,难道还能对他太苛责吗?
吕壹八十一岁得病而死,死前希望用素棺,一切从简,这样的一生,对于普通人而言,就是极致了吧?在乱世中,能有这样的一生,也实在不容易了吧?总是该知足了吧!
本文内容由小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