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海城牛庄馅饼(海城牛庄馅饼怎么和面)
导语:关于海城馅饼和牛庄馅饼的区别
辽宁的地方美食中有一款美食叫牛庄馅饼,也有种说法叫海城馅饼。很多人以为是一种美食的两种叫法,其实是不然,这是两种馅饼。下面我给大家说说两种馅饼的区别。
一、源流
海城馅饼:据海城县志记载,海城馅饼历史悠久,远近驰名。清末,海城县城内回族马德昌、汉族毛香伦两家专业经营馅饼。马家经营牛肉馅水扎面馅饼;毛家经营猪牛肉鸳鸯馅搅面馅饼。民国九年(1920年),回族马富恩、马富春继承父业,于火神庙街路北开设马家馅饼铺;汉族毛青山继承父业,也与火神庙街开设山记海城馅饼铺。民国28年(1939年)、毛青山迁居沈阳,于沈阳火车站附近开设山记海城馅饼铺。海城馅饼从此传入沈阳。
牛庄馅饼: 关于牛庄馅饼的起源,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牛庄馅饼起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的牛庄回民刘海春;另一种说法是牛庄馅饼是由牛庄人高晓山的父亲高富臣首创。据牛庄镇志记载,上世纪初牛庄是一个繁华的港口。当时牛庄的集市上有各种各样的小吃,牛庄人高富臣当时在集市上卖各种面食,生意红火,后来发明了馅饼。而据刘海春的儿子刘庆丰说,父亲当年从海城有名的“马家馆馅饼铺”出徒后,回牛庄在最繁华的街上卖馅饼,买刘家馅饼的人都得早起去排队。
牛庄馅饼究竟是起源于刘海春还是高富臣已经不可考,但就两家馅饼在牛庄的知名度看,均可谓是开山鼻祖了。
牛庄馅饼虽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但真正形成地方特色并广为人知是在上世纪70年代。在牛庄馅饼的发展史上,有一个人举足轻重,他不仅大胆地改良了原先做馅饼用的矾泡面,而且其精湛的手艺使牛庄馅饼的牌子在全国打响,他就是高富臣的儿子高晓山。据牛庄镇的老人们回忆,高晓山的馅饼外焦里嫩,肥而不腻,皮薄得像两张纸,端到桌上时还能看见馅饼里的葱花。当年有不少现场会都是在牛庄开,会议代表和各级领导都点名要吃高晓山的馅饼。一传十,十传百,牛庄馅饼就这样走向全国。
二、做法
海城馅饼:选用上等面粉做皮,鲜猪牛肉做馅。猪肉选用前后槽,牛肉选用三叉、腰窝、紫盖。鸳鸯馅投料比例是猪肉6成、牛肉4成、肥肉4成,瘦肉6成。随季节变化选用适时鲜菜做馅,1斤肉加6.2两菜馅。10斤肉馅放入料酒1两、盐3两、味素1两、面酱2两、酱油2两、鲜姜3两、白糖半两、香油1两、葱8两、花椒面3钱、大料面3钱、海鲜酌量。另外还用丁香、砂仁、肉寇、桂子、香叶、边桂、肉桂、木香、山奈等十大香料各4两煮水拌馅(药味小于花椒、大料味道),精工细作。和面注意水的温度、面的软硬。和面水温春秋30℃,夏季20℃,冬季50℃。水分大的菜馅1斤面放5两水,水分小的放5两半。面和好后,再用同样温度的水将面扎一下,扎到面发光、不粘盆、不粘手为止。扎好后 再醒几分钟,即可使用。拌馅先将鲜肉剁碎,搅成糊状,再加调料搅拌。但须先加酱油、白糖、料酒以解腥膻,后加味素、香油、药料、增加鲜香味。拌馅加水搅拌方向一致,馅的特点是干馅。包馅先将面用手掌按平,中间厚周围薄。包馅收口捏紧,揪头,不窝头,这样没有疙瘩,成圆形,直径约10公分。烙时按饼留有指痕,这样串油,有可防止饼糊。用平锅烙,先面后底,做到两翻三烙,使饼呈金红色。
牛庄馅饼:和面,要先用筷子加水绞面,在用冷水扎面,这样和出来的面,够软,够筋性,包出来的馅饼才能皮薄,馅大,而馅又漏不出来,把面和到很软拉起一块很有弹性能很快缩回去,又不会断就可以了,在表面刷上一层油使面的表皮不会干,放置一旁醒面30分钟.
馅饼馅的做法跟饺子的馅差不多,蔬菜要适量,要不会影响口感肉那要求7分瘦,3分肥,还有要注意的是猪肉馅的就不能用水绞肉馅,要不馅会过稀,包的时候就不好包了,牛肉可以适当地绞点水,因为牛肉本身没有多少肥肉,还有就是不要在馅里放太多的油,馅饼是用油烙熟的如果在馅里放入过多的油,吃的时候就会过于油腻了.
找一光滑的案板或是桌子,上面刷上有层油,手上占油取一块面,揉匀,下成适合大小的剂子(由于面稀,不占油的话,会粘在手上跟案板上,也可以不用案板或桌子,用盘子,不过用盘子要求手要快,要不然包的就没烙的快了!
剂子在案板上用手按成稍厚点的皮,用手拿起皮放入馅!像包,包子一样把面合拢,不要露馅.上面会一个多余的死面剂子揪掉,千万不要揪多了,要不就要露馅了,饼坯就做好了。
开始做锅烙饼,要用平底锅烙,锅烧热倒入油,用手拿起饼坯在锅里按平,按饼时要注意,在中间往旁边按,这样馅才会均匀,还有,要按合拢的那面,因为合拢的地方,面后稍后一点,所以要按那面,能把面按薄了.
在锅里按的时候要小心点别让油烫到了,要是实在怕烫也可以在案板上按好后正在放入锅里,不过拿起的放入锅里的是注意别把饼弄变形了,毕竟是水面软吗?
烙馅饼讲究:&34;翻3次面,每面个烙过2次,两个面就是4次,大约烙7.8分钟看见馅饼由于热气的原因已经鼓起就可以出锅了.
以上内容查自《海城县志》和《牛庄镇志》
本文内容由小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