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家庭怎样才能和睦(家庭怎样才能和睦相处)

导语:家庭如何才能和睦?-睦亲:性不可以强和

家庭成员众多,如何达到家庭和睦?《袁氏世范》早已告诉我们方法了。

《袁氏世范》作者是宋朝人袁采。袁采,字君载。生活于宋高宗、宋孝宗时期,信安人(今浙江衢[qú]州)。

《袁氏世范》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家训著作,简称《世范》。

《袁氏世范》——睦亲,开篇即是“性不可以强和”。它告诉了我们家庭和睦的方法。下面来看看袁老先生怎么说的。

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兄弟。(人们常说,“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人间的至亲,莫过于父与子,兄弟姐妹手足之间了。)

而父子兄弟有不和者,父子或因于责善,兄弟或因于争财。(而父亲和子女之间的不和,常见于父母对子女过于严厉,希望子女能去恶从善,恨铁不成钢;兄弟之间不和多见于争财夺利。)

以上是比较多见的了。

有不因责善争财而不和者,世人见其不和,或就其中分别是非,而莫明其由。(有时家庭不和并不是因为争财利和责备求善,世人看见其家庭不和,就在其中分辨谁对谁错,辨来辨去也辨不明白。)

盖人之性,或宽缓,或褊[biǎn]急,或刚暴,或柔懦,或严重,或轻薄,或持检,或放纵,或喜闲静,或喜纷挈[qiè],或所见者小,或所见者大,所禀自是不同。(因为人的性情,有的宽厚迟缓;有的偏激急躁;有的刚烈暴躁;有的柔和懦弱;有的威严庄重;有的轻浮浅薄;有的持重检点;有的性情放纵;有的喜爱悠闲清静;有的喜欢热闹纷争;有的见识短浅;有的见识广博;脾气禀性各自不相同。)

(看看你家的孩子,看看别家的孩子,一个家庭一个样,自是各不不同。)

父必欲子之性合于已,子之性未必然;兄必欲弟之性合于已,弟之性未必然。(作父亲的,当然希望子女的脾气性情和自己一样,可是子女的性情未必和自己一样;哥哥也希望弟弟的性情和自己一样,可是弟弟的性情未必和自己一样。)

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因为每个人的性情不可能都是一样而合一,那么他们的言行也不可能一样了。这就是父子兄弟不和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性情不同。)

况凡临事之际,一以为是,一以为非;一以为当先,一以为当后;一以为宜急,一以为宜缓,其不齐如此。(何况每遇到事情的时候,一个认为是这样,一个认为是那样;一个认为应该先做这个,一个认为应该先做那个;一个认为这个事应该赶快做,一个认为应该慢慢做。其他意见不同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若互欲同于已,必致于争论,争论不胜,至于再三,至于十数,则不和之情自兹而启,或至于终身失欢。(如果互相都要求对方顺同于自己,必然会引起争论,争论不胜,就想要多次争论,以至于争论很多次,那么不和的情形自然生长而开始了,有的以至于记恨终身,不能互相欢笑。)

若悉悟此理,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已;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已之听;则处事之际,必相和协,无乖争之患。(如果能通彻这个道理,作为父母兄长,对于子弟通情达理,不意气用事,不强迫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作为子弟的,敬仰顺承于父母兄长,而不刻意要求父兄一定要听自己的;那么遇到的任何事情,都必然和协无伤,没有乖僻争强令父母忧心了。)

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或者非要提出什么要求,可以多次和颜悦色地说,看见自己的想法不能实现,还是要孝敬父母不要违背了他们的愿意,任劳任怨。)

此圣人之教人和家之要术也,宜熟思之。(这就是圣人教导的和家的重要方法啊,应当深深地思考一下。)

即:父慈,子孝。

本文内容由小思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