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为什么把麻雀叫小虫呢(河南方言为什么把麻雀叫小虫儿)
导语:河南方言为什么把麻雀叫小虫?
西峡方言把麻雀叫小虫。与麻雀的体积小有关,麻雀小到什么程度呢?在西峡人眼里,大概和一个虫子差不多。
麻雀和人类的生活很接近,过去老房子的墙是土打的,在墙壁上留下了不少墙洞眼。麻雀们就在这些墙洞眼里建设了自己的家园。
少年时代之前,农村的孩子们有掏小虫的习惯。在麻雀下蛋的时间段内,乡村的孩子们就搬一个梯子,靠在墙上,把手伸进墙洞里,把小虫的窝子掏出来。窝子里有四五个小虫蛋,就属于孩子们的战利品。一个下午掏十几个小虫窝,也就有几十个小虫蛋。丢进锅里煮熟,也是很不错的美餐。
小虫窝是干草和布块砌起来的,编结得很结实。掏出小虫蛋,孩子们就把小虫窝重新塞进墙洞,小虫们归巢之后,在墙洞外边有些愤怒地叫来叫去,但是由于小虫过于渺小了,他的愤怒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被忽略不计的愤怒。
大人们还是有些鸟类主义思想的,他们说:掏小虫窝指头会长疔的。告诫孩子们,小虫在村子里和人一起生活,也是很不容易的。
其实有着朴素鸟类主义的人,是很朴素的农民。城里人对于麻雀,却是另一种观念。1958年除四害的时候,麻雀被列为四害之一。当时北京市民除掉麻雀的指挥长是副市长王昆仑,他的发令枪响过之后,北京全民消灭麻雀的运动就开始了。王昆仑是个知识分子市长,来领导消灭麻雀,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片段。
对于消灭麻雀这样的小虫,让郭沫若有了写诗的冲动,他写了一首《麻雀诗》,被选入《郭沫若全集》,现在读来,很是有点幽默:
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塌下来你不管。
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
麻雀麻雀气太暮,光是偷懒没事做。
麻雀麻雀气太傲,既怕红来又怕闹。
麻雀麻雀气太娇,虽有翅膀飞不高。
你真是个混蛋鸟,五气俱全到处跳。
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
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后方使烈火烘。
连同武器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
郭沫若是个浪漫主义诗人,写过很浪漫的《天上的市街》和《女神》,不知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首《麻雀诗》。浪漫主义诗人对小小麻雀义愤填膺,并且把消灭麻雀和天下大同联系起来,真是浪漫的无边无际。
不过麻雀的生命力极强,没过几天,又出现了。我们在墙壁上掏小虫蛋的日子,肯定是在郭沫若这首《麻雀诗》之后。
后来对于麻雀的理解,是一句名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说明麻雀作为一个生命,和其他生命是一样的,也有心也有肺,也有肝也有胃。其实麻雀会飞,人还不会飞呢。
麻雀也是有智慧的。每年的谷雨,村庄都要下稻种育秧苗。麻雀们就来了,落到母秧地里吃稻种。看母秧的人,找一根棍子,顶端戴一顶烂草帽,穿一件破旧的花衣裳,佯装一个人来吓唬麻雀。开始麻雀以为是个真人,还不敢去吃稻种,慢慢地发现是个假人。就落到假人面前吃稻种,然后落到假人的烂草帽上叫着,炫耀自己的胜利。看母秧地的人说:狗日的小虫,跟人一样聪明呢。
小虫毕竟是个很小的鸟,西峡人说一个人不大气,就说:那家伙是个小虫骨头。
小虫是个小小鸟,骨头架子肯定比小虫还小。西峡人说某个人小骨头小隼,就是蔑视这个人,和小虫一样。
现在想想,像我这样写几篇东西的人,就是一个小虫,小骨头小隼,生活的边角废料而已。所以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大了,因为别人看我们是很小的。小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一只小虫罢了。
当然,对于小虫,西峡人也有大度的地方。西峡有句话:丰收年不怕小虫弹。是的,丰收了,阡陌间都是金黄的麦田,几个小虫弹掉几个麦粒饱餐一顿,人们也是视而不见的。秋日丰收了,大地上都是金黄金黄的稻谷,小虫弹掉几粒吃顿饱饭,人们也是不去撵走小虫的。
西峡人这一点,很像是犹太人,他们说一亩地的庄稼,有一份是穷人和鸟的。收割的时候,都要留下十分之一,给予穷人和鸟。这些鸟,就包括小虫。写东西的人就是个小虫,吃下去的就是那个十分之一的一部分。
西峡几个朋友打牌,一个人赢得多了,就说:丰收年不怕小虫弹。就胡乱抓几把,散散钱。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以胜利者自居的骄傲,那三个朋友是牌场的失败者,也就是三只小虫而已。
到了冬天,大地上没有小虫可以吃的东西,总要飞到我的院子里,来找吃的。我就抓一把米,撒在院子里,让小虫们很愉快地吃掉那些米粒。
那是我在变相地喂养自己,因为我就是一只随时被忽略不计的小虫啊。
西峡有句民间名言:秋蛛不吃蚂蚱,都是一块地里的虫子。这句话,比哲学还哲学,比人话还人话。
麻雀和我,都是小虫。我们互相尊重,就是尊重生命。
本文内容由小岑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