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器是什么意思(感知器工作原理)
导语:深度学习笔记:感知器
为了理解神经网络,我们应该先理解神经网络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神经元。神经元也叫感知器、感知机,在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由科学家 Frank Rosenblatt 取得了进展,提出后成功解决了很多问题。
感知器示意图
由上图可以大致看出,感知器由多个输入和一个输出组成,其具体组成部分为:
输入项x:一个感知器可以接收多个输入项X1,X2,…Xn
权重w:每个输入上都有一个权值w
偏置项:此外还有一个偏置项b,在上图来看就是w0
激活函数:感知器的激活函数可以有多种选择,sigmoid、relu、tanh等
输出:y = f(wx + b)
看到这些很多人都有点晕,其实很简单,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假设过年放假你想去泰国旅游,假设当前影响你做决定是否去旅游的因素只有三个,你只权衡这三个因素决定去不去旅游:
出去那几天当地天气好吗?
你的男朋友(女朋友)是否想跟你一起去?
去到目的地的交通是否便利?
我们将上述条件公式化,用二进制0和1来表示这三个因素x1, x2, x3。假设天气好为:x1 = 1,反之不好为 x1 = 0;同样的,假设有人陪:x2 = 1, 反之:x2 = 0, 交通便利:x3 = 1, 反之:x3 = 0.
假设:
你非常想去旅行,及时没人陪你也可能单独会去。
也许你真的想好天气去,如果天气不好的话就不去了。
这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感知器模型来做这种决策,设置权重因子w1 = 5, w2 = 2, w3 = 2。权重因子表示该项因素对你影响的大小程度,比如:w1越大表示天气因素对你最终决定的影响就越大。之后假设你选择一个阈值=3的感知器。这时候,感知器就可以实现你的决策模型。当天气好的时候输出为1(0表示天气不好)这时候无论是否有人陪或者是交通是否便利,最终结果 y 都大于阈值3,所以说后边两个因素将影响你的决策。
而假设选择了阈值为2,则有人陪或者是交通情况都将影响你的决策。因此可以说通过不同的权值和阈值,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决策模型。
显然,感知器不是人类的一个完整的决策模型,人的决策系统比这个复杂的多。但是,例子说明的是一个感知器是如何衡量不同种类的约束条件的重要性,以作出决定。就这方面而言,举例还算是恰当。当然,一个复杂的网络感知器就可以做更加复杂的决定。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我们更复杂的多层网络。
本文内容由小曲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