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被动句式及举例(文言被动句式形式)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文言句式」文言中的被动表达有哪些?一篇文章梳理清楚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文言文常见被动句式及举例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无论是现代汉语还是古汉语都存在被动现象。现代汉语,想表达被动语态,一个“被”字走天下,简单又轻松。可是古汉语会有“见”、“为所”、“于”乃至无标志的被动表达形式。
今天小编老师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文言中的被动表达,大家做好笔记。
一、“为所”结构
比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这句话意思是: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劫”在这里是“胁迫”的意思)。
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这句话意思是: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观察到,“为所”结构有两种基本形式:
①为……所…… 语法结构是:主语+为+施动者+所+动词
②为所…… 语法结构是:主语+为所+动词
虽然现代汉语习惯性用被字句表达被动,但“为所”结构依旧存在,比如“王老师为情所困”就是用“为所”结构表达被动。
二、用“于”表达被动
在古汉语中,“于”作介词有被动的用法,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功能相当于“被”。比如:
1.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意思是: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2.君既不能东封函谷,南向称孤,受制于人,威名顿尽。(《梁书》)
意思是:你既然不能向东把函谷作为疆土,向南不能称王,被别人牵制,威望名声立刻殆尽。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古汉语用“于”表达被动的语法结构:主语+动词+于+施动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三、用“见”表达被动
古汉语中,“见”可以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如: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意思是: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王。
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鸿门宴》)
意思是:而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抹除了。(这里“陵”是个通假字)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古汉语用“见”表达被动的语法结构:主语+见+动词+施动者(可加可不加),而且可以跟“于”搭配起来,构成“见……于”结构。
四、无标志的情况
古汉语中,被动标志有时会出现省略的情况,这时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回归被动句定义——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来判断。比如:
1.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意思是:(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
2.文王拘而演《周易》
意思是:周文王被拘禁的时候演算出了《周易》。
我们再看一课外文言的例子:
(王忠嗣)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旧唐书》)
【解析】在这句中,除了有“为所”这一被动标志,“贬”其实也表被动,为什么?因为主语——王忠嗣是动作的承受者。
【课后思考】《陈情表》中有这么一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这里的“见”是被动用法吗?请你判断一下,欢迎留言。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文言句式」文言中的被动表达有哪些?一篇文章梳理清楚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