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之谋与管仲有关吗(管仲与齐桓公典故)
导语:管仲与“衡山之谋”
“衡山之谋”是中国封建时期少有的以经济手段,代替战争手段,达到占领他国目的的谋略。历史上虽以谋略对其总结,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谋略,常规的占领手段大多以战争为手段,可见“衡山之谋”也有他的特殊性。
起因齐国为春秋时期大国,齐桓公想兼并齐国附近的小国衡山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这场战役是一场侵略战。为何要选这一个小国下手,从后续情况可知,衡山国“民风彪悍”,说明可能此国有时候对齐国有敌意,并不是甘于拥护齐国的国家。衡山国兵器制作较为精良,说明这个国家有矿产,也是掌握着有些国没有的资源。所以虽然齐国附近的小国有很多,但是有这两点原因,齐桓公想要对这个小国下手,使其屈服也不难推断。
齐桓公想以战争手段解决这件事情,但齐国身为春秋时期大国,常以调停的姿态出现,贸然进攻周边小国可能会引来非议。相国管仲不建议这么做,他给齐桓公出了一个主意。
购买其兵,囤积我粮衡山国盛产兵器,而且制作精良,齐国便在衡山国以平价大肆购买兵器,并将兵器高价卖出。许多国家包括周边的国家一看这是个赚钱的好机会,便纷纷效随。衡山国一看这个情形,立马把兵器的价格抬高,并不惜耗全国之力铸造兵器。当然这个时候,齐国一看这个情形,在订购时只交代了定金,并没有付全款。而衡山国还在继续打造着兵器。
在放缓节奏的同时, 齐国放出去多名商人,跑到衡山国附近的赵国收购粮食,以低价收购,到齐国再以高价售出。衡山国一看,这又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啊,便纷纷到齐国去卖粮。齐国也囤积了不少粮食,但是衡山国因为铸造兵器,农业荒废,款又不能及时到账,粮食又卖给了别人,国内经济如泡沫般存在。
关门放狗,腹背受敌齐桓公看管仲之计颇有成效,不禁大喜。立即派兵与鲁国前后夹击衡山国,衡山国不战而降。
其实,从头到尾,衡山国都是以输出资源,耗损国力的方式来获取所谓的利益。反观齐国以卖兵器的钱屯粮,并使衡山国的国力消耗,确实比较高明。虽然管仲的这种方法在封建时期昙花一现,但是他的这种思路也很新颖确实值得借鉴学习。
本文内容由小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