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大明王朝海瑞有后代吗(大明王朝海瑞是什么官)

导语:欲治国而未修其家:海瑞与母亲——《大明王朝1566》

海瑞的父亲,在海瑞5岁的时候去世了。死于倭寇入侵。海瑞由其母亲带大

海母本身,就是个极其刚强的女子,一个人守节将孩子带大不说,更时时刻刻教诲他,可以说,海母是对海瑞影响最大的人。这个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中,更体现在海瑞的为人处世之中,甚至我们可以说,海瑞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上一份千古《治安疏》,其母对他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而这一切,我们如果要在剧情里找到正传,那我可以说,第十九集对海瑞个人非常重要。

李时珍在海瑞家里,给海瑞开了生子的药,但是他也明说了,“生子”这个事,症结在海母身上。当晚海瑞依旧在母亲屋里侍奉海母,海母要海瑞背书,母子二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海瑞:母亲想听哪一章,儿子背读就是。

海母:背下面一章,就是“谏诤章·第十五”,说臣子敢跟皇帝争、儿子敢跟父亲争那一段吧。

海瑞;母亲,还是另背一章吧。

海母:就这一章。前面的就不用背了,只背儿子敢跟父亲争的那一段。

海瑞:“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弗诤于父。”

海母:跟阿母说说,这一段是什么意思?

海瑞: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父亲有一个敢于直言的儿子,则父亲就不会做出不仁义的事情。假如父亲做出了不义之事,做儿子的就不能保持沉默。要婉言劝告。

海母:不对!孔子明明说得是“争”,“争”怎么是婉言劝告呢?

海瑞:母亲说的是,圣人说得“争”啊,可以解为“直言抗争”,可儿子觉得还是解为“婉言劝告”好些。

海母:那下面一句: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是不是也是婉言劝告啊。

海瑞:阿母,还是有所不同。

海母:怎么不同?

海瑞:有大不同。父亲不过一家之长,偶有不义之举,婉言劝告,纵然不听,不过一家之不幸。君主掌一国民生,若有不义之举,则民不聊生,甚至生灵涂炭,故臣者,必须直言抗争。

海母:你的意思是不是,阿母纵然不义,不过是你和你媳妇不幸,是这个意思吗?

这段对话对我们了解海瑞的家庭教育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第一,海母是知书的人,她教育海瑞不是我们说得下里巴人的粗野教育,而是海母本身就知孔圣人的《孝经》,不但读过,连哪个章节哪段话都记得很清楚,并且以此教育海瑞。

第二,海瑞之所以敢于直言进谏,不是在嘉靖后期已经朝政凋弊的时候才有的勇气,而是他早就有了这样的思想觉悟。更加重要的一点,海瑞的“直言抗争”是建立在孔圣人的“孝”之上的。换句话说,海瑞是抗争实际上是遵照圣人之言行的“孝举”。

第三,海母此刻就知道自己对儿子和媳妇的管理方法有问题。当晚海母就带了阿囡睡,让夫妻二人同房。这就是很能说明了。

而且,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家里的海瑞对海母,是绝对服从的,他采取的态度就是“屈了媳妇,也不能屈了母亲”,这是不是跟朝廷的徐阶“屈了子孙,也不能屈了公婆”如出一辙?所以如果说家是国的缩影,那么海瑞在家里扮演的角色,实际上就是徐阶他们在朝廷扮演的角色,即“家里的海瑞”就是“朝廷的徐阶”。只不过他自己意识不到。而家里的海母,就如同朝廷的嘉靖,也是一样的地位。

海瑞家就是朝廷的缩影,这一两难境地在海瑞妻子身上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谁让剧中所设定的“媳妇”就是这般的费力不讨好呢:海瑞妻子在出场时只是让女儿去给婆婆送了个饭,就换来婆婆一句“告诉阿母,阿婆还没死呢”;海瑞在初次离家时对妻子说的是“孝顺婆婆,照顾阿囡”,丝毫没有提及要妻子保重自身。海瑞母亲在家中的地位,就是皇帝在国家中地位的缩影。海母的一些决定,不可以说毫无道理,但也是绝对的不近人情,从未真正考虑过儿媳的感受,就算是为了儿媳好,关注点也是在海家的传宗接代上。也正是婆婆出于自尊在儿媳即将生产时执意回海南的决定,导致了海瑞妻子在雷州难产,母子俱亡的后果。

海母后来和李时珍讲起海瑞女儿落水,海妻惊动胎气导致流产时“最想念李太医”,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想救自己的孙女,更不是为儿媳减轻痛苦,而是希望李时珍能够保住海妻腹中的胎儿,因为那可能是个男孩子,可以为海家传宗接代。这其实也是嘉靖皇帝对待他的“子孙”百姓的态度,他关心的是九州万方,关心的是千秋万代,哪里会有心思关心具体的一两个县的自己的子民呢?

本文内容由小萱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