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肃顺为何会失败(肃顺是谁的后代)

导语:肃顺等人为何能执掌朝政?咸丰认为,他们有三个优势胜过恭亲王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卯时(5点至7点),咸丰崩逝于热河山庄的烟波致爽殿。随后,朝廷颁发咸丰帝的遗诏,明确诏告天下。咸丰临终前留下两道遗诏,一道是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另一道是确立载垣、端华、肃顺等人为顾命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

​让人不解的是,咸丰帝为何会让肃顺等人掌管朝政,而不是选择威望更高,血缘更近的恭亲王奕䜣为辅政大臣呢?其实在咸丰去世前,他自己也做过这样的考虑,但是历史经验告诉他这样做有很大的风险。

咸丰帝不可能不知道顺治帝年幼之时,皇叔摄政王多尔衮是如何专门擅行事的;不可能不知道多尔衮的尊号是如何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进而到“皇父摄政王”的。“皇父摄政王”不但将多尔衮与顺治帝完全等同于父子关系,而且完全俨然成了“太上皇”。

咸丰帝知道如果自己倚重恭亲王奕䜣,托以后事,恐怕对儿子载淳不利,而且他也清楚自己的儿子,虽未必一定是如蜀汉后主刘禅那样庸懦无能,但也绝没有当年康熙爷14岁智擒鳌拜时的果断神武。

​因此,咸丰认为在肃顺、懿贵妃(慈禧)与奕䜣这三大政治势力中,恭亲王奕䜣是最需要防范的,也是最有可能对载淳形成威胁的。所以,在自己的后事安排中,他对奕䜣主要是防范,几乎谈不上什么重用,就连利用的成分也不大。

再来看看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的情况。当然,对于肃顺等人咸丰帝也不是完全放心,他早对他们的专权行为有所察觉,但还是认为,肃顺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权臣,他对自己还是忠心耿耿的,对于以后的新帝必然也是忠心耿耿的,他们的目的也是为了大清的江山。尽管在咸丰看来,肃顺等人为政苛严,作风跋扈,但绝非奸臣。

​而且还有一点需要指出,以当时的形势来看,放眼整个朝廷,实在没有哪些大臣比肃顺等人更合适了,因而只能退而求其次,并最终选中了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整体来看,这里面还有三个原因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咸丰帝与肃顺等人在国内外诸多问题上的态度基本一致。在对外问题上,他们的思想都较为局限保守,既不愿轻易对外屈服妥协,又提不出切实可行的抵抗办法;在国内问题上,坚决主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倚重于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汉族官僚及湘军、淮军等。

第二,在革除官场种种弊端、整治吏治、激浊扬清方面,他们都是主张为政苛严,雷厉风行,奉行治乱世用重典。

​第三,咸丰帝认为,肃顺等人办事果断,敢作敢为,不讲情面,颇有法家的做事风格,由他们来辅佐自己的儿子,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肃顺等人有治国辅政经验,他们可以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既能抵御外国的侵略,又能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二是肃顺等人敢作敢为,可以有效地抑制懿贵妃和恭亲王奕䜣,有利于儿子皇位的稳定;三是肃顺等人虽是重臣,但从皇统血缘来说,他们或是远支宗亲,或是与皇族没有任何关系的一般大臣,说到底,他们不过还是大清皇帝的臣子、奴才。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肃顺的等人都无法对皇权造成根本性的威胁。因为他们若是敢于挑战皇权,且不说众多的皇室宗亲会反对他们,就是小小的御史参他们一本,也足以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也就是说,肃顺等人的理政能力绝不比恭亲王奕䜣差,而其尽心辅佐幼帝,将来归政幼帝的可能性远比奕䜣要大得多。

​不得不说,咸丰帝在临终前是做过深思熟虑的,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自认万无一失的安排竟然在他尸骨未寒时就被颠覆了。懿贵妃联合皇后钮钴禄氏和恭亲王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将肃顺等人打翻在地,而大清迎来的并非是另一个皇帝的统治,而是他从未想到过的女主专权统治。

本文内容由小楠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