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选择伤害别人(选择伤害自己的句子说说心情)

导语:心理学笔记七:选择伤害还是帮助?社会心理学中的攻击与助人行为

社会关系中的两大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和助人行为。

01攻击行为

1 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被社会规范许可的行为。敌意不是攻击,但可能激发别人的攻击,是一种代偿性的攻击,实质上为一种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

2 攻击行为的3种理论

(1)生物本能论认为,人类的攻击性具有生物遗传性。

(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性的榜样,对于攻击行为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攻击可以习得,也可以通过学习消除。

(3)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挫折有导致攻击的可能性,但是否会导致攻击行为,还取决于认知过程和情境因素,与攻击有关的刺激更可能增强攻击行为,如人们看到武器会增强攻击行为,即武器效应。

3 影响攻击行为的7个因素:大脑额叶区功能缺陷、低智力水平、血液中的化学成分、神经递质、情绪唤起水平、群体与大众媒体的影响、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

(1)大脑额叶区功能缺陷:大脑的前额叶对攻击行为有紧急抑制作用,攻击行为的出现与额叶、颞叶存在功能缺陷有关。

(2)低智力水平:较高的攻击行为与较低的智商水平有关,因为在冲突情境中低智商水平者无法较好处理问题,更容易选择攻击行为。

(3)血液中的化学成分:血液中的化学成分会影响攻击行为,如酒精,酒精降低人们的自我觉知和考虑后果的能力,使个性弱化,增加暴力倾向。

(4)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活动水平直接反映脑神经活动状况,暴力行为与神经递质5-羟色胺、单胺氧化酶、色氨酸的低水平有关。睾丸素也与攻击性有关,睾丸素水平高时感到更多不安与紧张,降低睾丸素水平的药物可以削弱有暴力倾向男性的攻击性。

(5)情绪唤起水平:如愤怒,当我们面对使我们感到危险的触发性事件时,身体里的基因会使我们进入“战或逃”的模式。此时,愤怒就作为武器对抗未被表达的恐惧。

(6)群体与大众媒体的影响:群体环境和媒体中暴力行为的传播是个体习得攻击行为的途径。

(7)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越低,越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4 控制攻击行为的6个途径:避免去个体化、训练移情能力、合适的宣泄、培养成熟的个性、社会制约、完善社会公平体系等。

(1)避免去个体化:去个体化指个体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体在规模越大的群体中,气氛越强烈,越易引发去个体化状态。极端自我卷入、药物、酒精或催眠也会造成个体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极度降低,使个体处于去个体化状态。

(2)训练移情能力:移情能力越高,越少采取攻击的倾向,还能带来亲社会行为。

(3)合适的宣泄:挫折导致愤怒,愤怒的情绪如果不及时宣泄出去就会逐渐积压直至爆发。看经典的悲剧可以满足人的同情心和消除恐惧,使情绪得到宣泄。想象的攻击行为和观察他人攻击也具有宣泄作用。侵犯的能量来自于本能,如果得不到释放就会越积累越多,直到释放出来,因而宣泄是一种预防和减少侵犯的有效的方法。

(4)培养成熟的个性:个性成熟者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较高。

(5)社会制约:如果行为的预期代价超过行为能够带来的满足,行为就会被抑制,因此增加攻击行为的处罚力度,可以实现对攻击行为的外部控制。其中,获取需要的满足所要付出的代价称为反向动因。

(6)完善社会公平体系:“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平等直接损害人们的幸福感,增加个体的挫折感,导致矛盾和纠纷。

02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

1 利他行为:关心他人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2 亲社会行为的3种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进化心理学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社会规范理论建立在社会学基础上,进化论的观点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

(1)社会交换理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都能使人作出助人行为。利己主义希望在助人行为中获得报偿,包括内部报偿和外部报偿,树立自己形象、得到他人赞许等属于外部报偿,解除内心烦扰、提升自我价值感等属于内部报偿。忧伤、移情和同情推动助人行为,是利他主义的根源。

(2)社会规范理论:社会行为规范规定着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方式,推动着助人行为,包括互惠规范和社会责任规范。互惠规范指帮助他人是为了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能得到他人的帮助;社会责任规范则强调社会责任感。

(3)进化心理学理论:一种自我牺牲的形式是为保证基因的继续存活而热爱自己的孩子。一个生物体帮助另一个生物体是期待反过来也能得到帮助。

3 亲社会行为的4个影响因素:旁观者、榜样的存在、求助者、助人者。

旁观者:旁观者在场导致责任分散,减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

榜样的存在:榜样的亲社会行为会激发个体的学习能力,增加助人行为。

求助者:与求助者性别、求助者的相似性、求助者是否值得帮助等问题相关。当求助者为女性,求助者与个体相似性高,或个体认为求助者值得帮助时,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会被激发。

助人者:与助人者的情感状态和人格特质相关。个体内疚的情感状态导致会更多善行,以此减轻内疚感。助人行为帮助成人抵消坏情绪。

4 增加助人行为的5个方法

减少情境的不确定性,提高责任感

引发内疚和关心自我形象

教会道德包容

树立助人榜样

激发助人的内部动机

【完】

本文内容由小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