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是描述的什么(绿如玉红似火)

导语: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宋·钧窑之美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各具特色,创造了许多陶瓷发展史上的典范作品。钧窑就是在名家辈出,群星灿烂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以“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的乳光粼粼蓝天彩霞般的“窑变”釉色著称于世,为历代中外陶瓷鉴赏家所推崇。

钧窑瓷器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蛋白石般光泽的青色,并杂有红色、紫色的或深或浅的斑块,尤其是铜红釉的烧制成功,在世界陶瓷工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开后来元、明、清彩瓷之先河(如元代景德镇的釉里红,明代的霁红,清代的郎窑红等)还使后世英、法、德、日国家的许多学者,竞相仿制,称之为中国红。 此外江苏省宜兴的宜钧,广东省石湾的广钧也者是模仿钧瓷的结果,但具有其地方风格,故有“宜兴陶器石湾瓦,不如钧瓷古且雅。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的说法。

钧瓷的产地主要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方志说:“禹州瓷器出神后山,山在州西六十里”仅考古发现的古代窑址及遗址就达一百多处。此处群山环抱,且景色宜人,瓷土、釉药,耐火材料和煤的诸量非常丰富,所谓:“南山煤,西山釉,北山瓷土处处有”即其真实写照。

其实钧窑始创于唐代,因为这个地区的陶窑,自唐代到宋代的几百年间,生产从未间断,技术和质量且不断提高,形成了一个前后连贯的庞大的陶瓷生产体系。唐代时期,神后镇艺人在原来陶瓷生产的基础上率先烧出了多彩的花彩,史称“唐钧”因此人们习惯称钧窑“兴于唐,盛于宋”。正是由于宋代宫廷看上了这里优秀的制瓷工艺,才在此建立官窑场,专门生产宫廷用瓷。

钧瓷是我国瓷苑中的一朵奇葩。奇就奇在所有花瓷、彩瓷,无不是涂花、描花、贴花全靠人工描绘,唯独钧瓷是“窑变”成色。只须在瓷胎上涂施同一种釉,便能烧出五光十色的器皿,且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正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艳丽绝伦,独步天下。

钧窑的釉色乳光莹润,类翠似玉,色彩之丰富,不可屈指。比较名贵的釉色有:鸡血红,海棠红、火焰红、胭脂红、朱砂红、玫瑰紫、丁香紫、茄皮紫、葡萄紫、葱翠青、梅子青、鹦哥绿、雨过天青、月白、鱼肚白、孔雀蓝、宝石蓝等等 。这些釉色红紫掩映,青绿错杂,交相辉映,瑰丽多姿。同一窑的产品施同一种釉,烧制出的釉色却千变万化,各不相同;有的在朦胧的粉红色当中,有深红色的斑点密集,如海棠初醉;有的在莹润的玉青色当中,散缀粉红色苔斑,如出水芙蓉;有的在胭脂红上隐隐显出雪白的色丝,如兔飞鸟走.......如果钧窑中出现罕见的紫翠斑、彩霞斑、天青班、翠玉斑、玛瑙斑、翡翠班则更加珍贵,最难得的还有猫眼透如意,宝中藏玉珠.....更为绝妙的是钧窑还能随着不同光线显出各种光色效果。

钧瓷之名贵,还在于它的表面由于釉色的为化和各种奇妙纹路相交叠置,而浑然构成一幅幅神奇绝伦的国画;有的如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映着飞流直下的银河,道不尽的流金溢彩;有的像雨过天晴,七彩虹桥飞架两岸,绘不出的仙山琼阁;有的则是瑞雪纷飞,千里冰封;而有的呈现焰火怒放,绚丽多姿......

钧瓷展现给世人那丰富的意蕴,淋漓的釉色,主要是运用了彩釉流动的自然变化,构成了梦幻般的景色,出神入化,情景交融。

而釉面纹片也是钧瓷的一绝,伴随着清脆悦耳。如琴似铃的开片声,犹如在宁静的一池春水中,击之一石,霎那间水波粼粼,涟漪道道,釉面上呈现出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的纹片,动静相生,韵味无穷。古往今来的钧瓷鉴赏家们,根据这些纹路的形象给以各种各样的名称:如举世闻名的“蚯蚓走泥纹”就是在釉面上出现颜色深浅不一的曲折纹路,有似蚯蚓在泥地上爬过的痕迹,自然多变,穿插迂回,为钧瓷所特有,如果开片的纹路交错细密,形成许多小眼,星星点点,状如鱼子,则称之为“鱼子纹”,而那种纹片大小适中,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犹如冰面上的裂痕,就形象的称之为“冰裂纹”

钧窑作为宋五大名窑之一,其烧造的瓷器不仅以多变的釉色为世人所称道,而且其器物造型也以浓浑厚、圆润、古雅健康而大方的艺术特色见长。钧瓷的造型多取材于商周青铜器,但并不是一昧地抄袭模仿,而是经过加工改造,去掉了繁琐的纹饰,使得更适合于陶瓷的成型制作。由于北宋时期钧窑作为御用珍品,作工精细是它的主要特征。尤其是盆、奁等器物,无不精工细作,极尽富丽堂皇之能事,在视觉上给人以皇家奢华的印象。加之宋徽宗是个很重视精化文化享受的皇帝,钧窑御用产品,造型严谨,形体美观,线条清晰,别开生面,更迫使了钧窑艺人对器型的研究。

为了突出钧窑釉色的“窑变”特征,充分发挥釉质变化丰富的美感 ,钧窑艺要在造型上还采用了几种特殊的工艺处理手法,强调造型上的高低起伏变化与釉子的流动性相适应,不但突出强化了器物造型线条和装饰的美,而且可以增加釉子因厚薄的不同,而呈现色彩变化的丰富性。

窑瓷器的生产制作自元末以后渐次衰败。明代万历年间,钧瓷的“钧”字因犯了神宗的名讳,窑场被官府封闭,此后钧瓷生产一蹶不振,陷于濒临绝境的地步,尤其是钧瓷烧制过程中自然窑变的奥秘更是技艺失传,无人知晓。 直到清光绪五年(1880年),钧瓷的烧制开始有了初步的成果,芦氏兄弟烧制出了色彩单调的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宋钧“雨过天晴”器,此后又在“天晴”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抹红、飞红等新工艺。

芦氏仿宋钧是近代最早、也是较为成功的仿伪之作,对恢复钧瓷的生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精品之作虽已达到了真假难分的程度,但还是有较为明显的破绽。如仿宋钧釉绝无“蚯蚓走泥纹”,窑变红斑发暗,且内外各半,自成片段,不及宋钧自然。1907年,芦氏第二代艺人芦光东已成为一名优秀的钧瓷工匠,烧制的钧瓷精品与宋钧相比,几能乱真。钧窑瓷器仿制品的大量出现应该是近几年来的事,由于钧窑瓷器普遍不存在花纹装饰,故其作伪者主要是伪造真品的釉色和造型。

北宋朝廷设立官窑生产钧瓷是专供御用的,严禁民间使用,凡是烧坏的一律砸碎深埋。它不可能流散于民间。现代仿钧的产地一般还是源于禹州的神垕镇,无论是器物的造型,还是釉色的变化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神垕钧瓷的造型一般是仿宋、金、元时期的民窑器形,制作工艺和斑彩装饰也力求与之相似。

本文内容由小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