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浦壮所城(澉浦城墙距今有多少年)

导语:城与墙(一百六十四)澉浦所城

​​​

澉浦所城

位于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澉浦镇西部、西大街底,现存西门肃武门及附近部分夯土残墙。

春秋,海盐地属越国。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王夫差伐越,浙西地尽入于吴,海盐地为吴所占。后又归还于越。战国周赧王九年(前306)楚败越,越散,各为王为君,服朝于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会稽郡,始设海盐县。秦末曾易名为武原县。二世元年(前209),项梁在会稽郡治起兵反秦,据其地。

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称西楚。高祖五年,汉灭西楚,海盐县仍属会稽郡,归楚国(楚王韩信)所辖。翌年更辖荆国(荆王刘贾)。十一年荆国废。次年建吴国(吴王刘濞)。前元三年(前154),吴国除。元封五年(前106),会稽郡属扬州刺史部。王莽天凤元年(14),改海盐县为展武县,仍属会稽郡,隶扬州。东汉建武六年(30),恢复海盐县名,隶属如故。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浙江(今钱塘江)以西地为吴郡。海盐县改属吴郡,隶扬州。[1]境域包括今上海市上海县西南一小部、奉贤县西南部(均指古风身西处)、松江县东南部、金山县全境,以及浙江省平湖县全境与海宁县部分地区。

三国吴,海盐县属吴郡,隶扬州。

西晋太康元年(280),吴地入晋,海盐县属吴郡,隶扬州。东晋建武元年(317),元帝渡江,扬州为王畿。

南朝宋初,海盐县属吴郡,隶扬州。梁太清三年(549)六月,侯景分吴郡海盐、胥浦县设武原郡(郡治海盐),七月以吴郡置吴州,武原郡隶之。大宝元年(550)省吴州,复隶扬州。寻废武原郡,县还属吴郡。

陈,永定二年(558)割吴郡盐官县、海盐县、前京县置海宁郡,属扬州。祯明元年(587)割扬州吴郡置吴州,海宁郡改隶吴州。

隋,省海宁郡并省海盐县入盐官县,属杭州。

唐武德元年(618)置海盐县,属吴郡。四年改吴郡为苏州。七年海盐县废,并入嘉兴县,属苏州。八年废嘉兴入吴县,复还置海盐县。贞观元年(627)又废,地入吴县。八年嘉兴县(含海盐县)复置,仍属苏州,隶江南道。景云二年(711)分嘉兴县,复置海盐县,属苏州,改隶扬州,寻复隶江南道。先天元年(712)复废,省入嘉兴。开元五年,复置县,属苏州,隶江南道。乾元元年(758),改隶浙江西道。大顺元年(890),因兵乱,割海盐属杭州,仍隶浙江西道。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钱谬受封为吴越王,海盐县改隶吴越国。后唐同光二年(924),置开元府,海盐属之。长兴三年(932)罢开元府,海盐隶苏州。后晋天福三年(938)于嘉兴置秀州,海盐遂改属秀州。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钱俶纳土归宋。至道三年(997),海盐县属秀州,隶两浙路。政和七年(1117),秀州赐名嘉禾郡。南宋建炎三年(1129),海盐县仍属秀州,隶两浙西路。庆元元年(1195),升秀州为嘉兴府。嘉定元年(1208),升嘉兴府为嘉兴军节度,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平江南,海盐县属嘉兴府安抚司,隶江淮行省。翌年三年改属嘉兴路总管府。二十二年改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江南浙西道。元贞元年(1295),升海盐县为海盐州,隶属如故。至正二十六年(1366),平浙,嘉兴路改为嘉兴府。

明洪武元年(1368),嘉兴府直隶京畿。翌年海盐州降为县。十四年,海盐县随嘉兴府改隶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清顺治二年(1645),定浙,海盐县属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杭嘉湖道嘉兴府。太平军进驻海盐时,曾建立地方政权。

民国元年(1912),撤道府,为省县两级制。3年复道制,以道承省统县,海盐县属浙江省钱塘道(省会及道尹公署驻地均在杭县,今杭州)。16年废道,又行省县两级制。21年,划区设专员,海盐县属第二县政督察区。24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26年,原第二区所属各县大半为日军侵占,裁撤。27年恢复,并以铁路、公路线及钱塘江为准,海盐县属浙西行署第三行政督察区。29年改属第十行政督察区。其间,28年建立日伪县政府,属日伪嘉兴特区专员公署。32年,随省第十区专署返县。37年,又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海盐解放,属浙江省嘉兴专区。

1958年,撤销海盐县,分别并入海宁县、平湖县。

1961年,恢复海盐县建制,仍属嘉兴专区。

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

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海盐县属嘉兴市。

澉浦为唐开元五年(717)设镇,历宋元皆无城池,明洪武十九年(1386)设澉浦千户所,隶海宁卫,同年始筑土城,永乐十六年(1418)改以砖石重砌,正统八年(1443)又以砖石重新包砌,清代顺治、康熙、乾隆时均有重修。1978年开挖长山河时自城中穿过,城墙大半被拆除,仅存西侧一段。1991年澉浦镇政府整修城墙并在原西门旁新开一城门,新城门风格、式样均与旧城门相同,其上建肃武亭。近年澉浦镇政府拟对西城墙进行恢复重建,建设“肃武门公园”,并疏浚修复护城河。

澉浦城墙原呈平行四边形,城周八里十七步(约4635.2米),高二丈四尺五寸(约7.84米),设城门四座、水门一座、敌台十六座,四座城门分别为东门延春门、西门肃武门、南门靖溟门和北门拱辰门,门外均设吊桥,西门附设水门。护城河周九里三步(约5188.8米),深一丈一尺(约3.52米),阔五丈(约1.6米)。城墙外侧以条石叠砌,内侧以块石垒筑,中间填土。今存西面夯土残墙长1736米,残高4米,厚7米;西城门洞宽3.16米,高3.2米,进深9米,呈拱形,以条石错缝砌筑。

原城内主要街道呈十字形,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和南北两条小街,有巷弄十八条,四条大街分别连通四座城门,出城北至海盐县,南至江滨长墙山(今长山),西至海宁县,东亦至江滨。原城内的主要建筑有澉浦所署、公馆、常积仓、城隍庙、真武庙、土地庙、天妃宫、禅悦寺、海门寺和延真观等。

《光绪海盐县志·卷四·舆地考·城池》:澉浦城(仇志)城周八里十七步,高二丈四尺五寸,洪武十九年钦差安庆侯荣阳侯(案安庆侯仇成,荣阳侯郑遇春,见赵图记)委千户费进等度地筑土为城,永乐十六年都指挥谷祥等巡御,砌以砖石,正统八年侍郎焦宏等令杭嘉湖三府备料重加包葺,嘉靖三十三年知县郑茂增筑城并敌台十六座,陆路城门四(案《续澉水志》云东曰延春,西曰肃武,南曰靖溟,北曰拱辰),水门一座。(续图经)国朝顺治十五年同知冀应熊奉檄重筑城垣楼铺,康熙五十七年知县梁泽奉檄重修。(伊府志)乾隆二十八年知县沈全达动款兴修城垣、女墙、瓦楼。池(仇志)周九里三步,深一丈一尺,阔五丈,吊桥四。(新纂)咸丰九年鲍郎场大使申祜于吊桥内各设关厢一座。

​​

本文内容由小余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