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古代就有大学是什么促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古代有没有大学)

导语:古代就有大学?是什么,促使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发展?

引言:

东周开始,周王室的实力逐渐衰弱,慢慢的丧失了对天下的控制能力,各国之间不断的争夺霸主地位,春秋战国的纷乱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虽然礼乐制度崩溃了,但是民众的地位却是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阶级的流动性也开始变大,人们开始注重知识的学习,从而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觉醒。

思想的觉醒也就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因而,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如孔子的儒学、韩非子的法学、老子的道教思想,多种思想的出现,也造就了这一时期百家齐放繁荣的局面。

一、古代就有了大学

大学这个称呼,在东汉的《白虎通·辟雍》就有记载:

“十五成童明志,入大学,学经术。”

意思就是说,男孩子在15岁时就可以开始学习更高深的学问了。当然,那个时候的大学并不是现代的大学,而是传播和整理相关知识的机构。

我国的大学教育起源非常早,在商周时期就有类似的机构,为学术研究提供地方。当然了他们进行的学术研究,大部分是用来做官的或者是对鬼神进行研究。

因为在那个时期,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水平都非常的低,人们通过对鬼神的研究来进行农业的耕作,以保证生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了提升,学术的研究开始往探求创新方向发展。而大学也为学术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因为在大学里拥有众多学习知识的来源和工具,在这里进行学术研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礼记·王制》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xiáng),养庶老于下庠。”

东汉的经学大师郑玄则注释道:

“上痒为大学,下庠为小学。”

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大学和小学之分了,当时的人们还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制度,让有学问的人来保证学问的有序传播。

在春秋时期以前,以血缘为枢纽的王朝体系,需要借助鬼神来维系统治,礼乐制度则在一定程度上让社会更加稳定,同时也增强了人民的凝聚力,使得人民更加有动力去进行农业生产及活动。

而学术研究,就是贵族阶级平民阶级宣传这一思想的工具,为了使普通民众对贵族阶级有敬畏之心,因此需要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控制,所以就需要开设大学这种机构来进行学术研究,从而推动学术的发展。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官学逐渐衰落,但是私学却获得了迅猛发展。也正是因为私学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有了学习文化的机会,而那些拥有高学问的人,甚至还会周游各国宣扬他们的思想。所以说,在这一时期的私学进入了繁盛的阶段。

不同地区的人,在了解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之后,便会对其产生浓郁的好奇心理,从而推动了文化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

在对文化知识不断的学习研究后,当时的普通民众发现自身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目标,而不是过度的依赖鬼神,这种自我觉醒也就成了学术发展的动力。

在礼乐制度崩溃的情况下,普通民众为了找到自我本源,开始不断的进行学术研究,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对自我的追求。

这一时期的人们不再只相信鬼神,而是开始反思自我。于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下,学术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以及新的认知。

二、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教育发展的条件及意义

春秋战国,是一个不稳定的时期,各诸侯国不断地进行战争,以战争的方式来扩充自己的领土范围。

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出现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以及文化制度和文化活动。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

(一)、促进学术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

1.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以前的青铜器到铁制品,农业的生产工具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制造难度大大的降低了,制造的成本也非常的低。

是的,普通的家庭也可以用上这样的农具了,使得粮食产量得到了巨大的增加。

私田的出现,更是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人们更加愿意为自己的土地上进行耕作,而不是为了公家的土地。

因为在这个制度改变之前,土地产出的农作物是全部归属国家而不是个人所有,现在土地制度的改变,让人们更加有动力去进行农作物的耕作,而这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

2. 没落的贵族与新贵族之间的矛盾,为自由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契机。

旧贵族是以血缘为基础而形成的阶级,但是王室势微,各诸侯国迅速崛起,导致战争频发。

底层民众可以通过战功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而这些通过战功方式上升而形成的阶级就被称为新贵族。

新旧贵族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的征战,抢地盘,也就无暇顾及对民众的思想控制了,这也是这个时期各种思想喷涌而出的原因之一。

(二)、教育发展的意义:

1.维护国家建设的需要:

在礼乐制度崩坏的情况之下,各诸侯国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来为自己出谋划策,以便自己在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而在之前这种人才的数量非常匮乏,因此短时间内需要培养大量的相关人才,于是便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增加人才的数量,而这也客观的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2.推动私学教育的出现:

在春秋战国之前,教育都属于公学,只有贵族阶级才能够有资格入学,而普通的民众是没有资格入学的。

但因为战争的频发,教育逐渐向平民化发展。普通的民众也有读书的资格了,因此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的文化相互交织在一起变成了新的文化。

3. 促进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

在春秋时期出现了不同的思想文化,受战争影响不同地区的人有了相互交流的机会,使得生活习惯和思想文化相互融合发展。

这样就让不同地区的人们,有了可以接触新文化的环境。在这种文化环境下,人们可以有新的认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过度依赖鬼神而忽略自我的重要性。

三、学术发展的种类

1.自由学术:

顾名思义就是自由讨论,讨论的内容,不再受地域及种族的限制,种类数量增加,内容更加丰富,也不再有阶级和地位的限制,只要是有利于学术进步的都可以去做。

如孔子就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进行请教,而不因地位而感到羞愧。讨论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可以有赵国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有齐国的风俗习惯。

2. 批判学术:

由于普通民众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加上人们意识的觉醒,人们可以通过学术来对当朝统治者进行批判。

进而影响统治者的行为,让统治者更加体恤自己的人民,制定更有利于人民发展的制度,从而减轻人民生活的压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环境。

3. 专业学术:

就是出现了专门促进生产技术发展的学术,为生产工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同时也为生产效率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人们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利用先进的工具进行耕作以获得丰收,使人民生活的更加富足。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文化进步,对后来的学术研究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不同种类的思想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为后来的文化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如果没有春秋时期的学术大碰撞,那么就不会有现在文化的繁荣,以及享誉世界的中华文化。

人们对于哲学思考以及自我认识的觉醒,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而这对中国礼制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探究的学术内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白虎通·辟雍》

《礼记·王制》

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

本文内容由小思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