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崔峒的诗(崔峒简介)

导语:大历才子崔峒的七律,文采斐然,流畅浑成,更值得学习和收藏

唐代诗人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又有丰厚的生活积淀,所以当他们进行诗歌创作时,不愁没有良好的素材,也善于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段,使得其作品工整雅正,又具有独特风格。

唐代很多诗人都有非凡抱负,他们积极进取,即使仕途艰难、命运多舛,也只是在心中默默地悲怨,几杯苦酒下肚,便又继续拼搏和征战。下面分享大历才子崔峒的七律,文采斐然,流畅浑成,更值得学习和收藏。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唐代: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崔峒乃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进士及第后曾担任拾遗等职务,一生仕途不显,心中时常具有怀才不遇之愁闷。不过崔峒才华卓越,他的诗作也被后世称赞。这首诗创作于作者晚年,当时他在潞府功曹任上,每天日子比较散淡,却颇有空闲进行诗歌创作。

工作不忙,仕进无望,诗人虽然身在宦途,其实也像王维那样半官半隐,甚至比诗佛还要悠哉。首联就抒写了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这些年来,诗人如隐者一般,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越来看淡名利,反而不想再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着自己的手脚。

“湖上”,代指幽静的隐居环境;“竹杖纱巾”,意味着俭朴的布衣生活。诗人谢绝浮名,看淡得失,感觉做一位普通百姓,虽然日子艰苦一点,但是不必为一些琐事烦恼,也非常“称情”。一个“遂”字,表达了称心如意的感受,极显恬淡襟怀。

接下来具体展示作者称心的生活,“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诗人率意而为,悠闲自得,有时外出游访,恰逢寺院,就索性投宿其中;有时已经日落西山,作者反正也闲着无事,便乘兴沿江漫行。云外,指远离喧嚣之处。

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没有打扰的宁静生活,让人心旷神怡;不慕名利的悠然境界,令人怡然自乐。诗人以琴书为伴,和鱼鸟交流,仿佛身在桃花源,又似在蓬莱境,可谓心无旁骛,内心也无需外求。

颈联描写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作者将李明府比作曾任彭泽县令的陶潜,他在家乡养花弄草,淡泊宁静;诗人又把韦应物比作晋朝太尉庾亮,经常独坐小楼,闲观皎洁的明月。

作者与他们都是至交好友,虽然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但是彼此都经常诗书往来。这两位朋友也都是性情中人,工作上勤勤恳恳,但又并不贪慕虚荣。作者深感朋友们的高洁脱俗,并盛赞其雅洁襟怀,同时也委婉地传达出自己不凡的气度。

最后两句彰显出作者内心的矛盾,“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诗人不辞万里地来到京城进言献策,谁知君王却每日都在宫中享受着歌舞盛宴,他的一片赤诚终于难有传达的渠道,更不为皇帝知晓。

万里、九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边是臣子怀着满腔豪情,艰难跋涉,希望为社稷做出贡献;另一边却是笙歌艳舞、醉生梦死,每日都不理朝政,令人敢怒不敢言。全篇在对照中结尾,表达出作者的满腹愁情。

崔峒的这首七律文采斐然,全篇流畅浑成,抒写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愁闷心情。作者首先在文中表现了对隐居生活的喜悦和向往,又列举了陶潜与庾亮的事例,表达出自己对韦应物等人的羡慕。

可是诗人无法做到既能在仕途里发展,又可以享受悠闲自得的日子,于是便觉得进退两难。而当他正准备积极献言献策之时,却又根本难以达成上听,作者怅怨的情绪便不自觉地由心底生成,更希望得到朋友的理解,于是一首佳作很快酝酿成熟,仿佛信手拈来!

本文内容由小璎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