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芦苇芦竹芦荻还在傻傻分不清楚(芦苇芦竹的区别)

导语:教你分清芦竹、芦苇、芒和荻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是唐代刘禹锡的诗句。我的问题是,“芦荻”是啥玩意儿?

虽然我瞧不起某度百科,但也不妨偶尔一观----在“芦荻”的问题上,它们认为:芦荻即是芦竹/Arundo donax L.,禾本科芦竹属。芦竹又是啥玩意儿?是一种灰常高大的野草,高大到必须大角度仰视方可一窥全貌,让试图踩死每一株不认识的禾本科植物的伪砖家(比如我)无从下脚。

图一:芦竹

这一丛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植物就是芦竹/Arundo donax Linn.,禾本科芦竹属多年生草本。据《中志》,本种高度在3~6米之间,远远超过一半禾本科杂草的上限,和一般小乔木相比亦不遑多让。但无论多高,芦竹也不是竹,其茎并无木质化,故只能写成“秆”,而不能用“竿”,“竿”字是竹类专用。BTW,莎草科植物的茎用“稈”字指代,记住,这是一个知识点。

图二:芦苇和芦竹

提到芦竹,不免要想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Trin. ex Steud.,禾本科芦苇属。我恰好拍了一张芦竹和芦苇同框的照片,左芦苇右芦竹,这俩在一起就是最萌身高差,相差悬殊。平常所见的芦苇成株不过一人多高,最高不超过姚明,仅凭高度辨认也就够了。但《中志》中对芦苇高度的描述却是这样的:秆直立,高1-3 (8)米。“1~3米”符合我们的认知,这括弧里的“8”有点惊人,一下子把芦竹盖下去了......

谁见过8米高的芦苇?至少本砖家未曾见过,但的确是有。因为芦苇是全球广泛分布的多型种,除森林生境没有之外,各种有水源的空旷地带均可见到,故全国各地分化很大,其中有些群体如博湖苇群普遍高达5~6米,超过8米乃至于10米也不罕见。放在全国范围来看,仅用高度来辨识芦竹和芦苇是不太妥当的。

图三:芦苇

图四:芦苇

图五:芦竹

图六:芦竹

要分清芦竹和芦苇也不难,只要不瞎,一望便知。首先,芦竹叶子较宽,着生密集,几乎就像对生叶(如图一);芦苇叶子细窄,总体上也比芦竹更疏。其次,芦苇花序柔弱,芦竹坚挺,气质迥然不同。无论风吹雨打,芦竹的花序始终保持昂然向上,绝不会像芦苇一样被风刮成“乌云散乱,气喘吁吁”的德行。请看图六,这是一丛生长于胶南古镇口军港的芦竹,海风把花序都给吹脱发了,但仍然屹立不倒,其志可嘉。

图七:变叶芦竹

如今城市公园中,芦苇和芦竹(一般用变叶芦竹)均有人工栽培,用以营造水边景观。古人更爱芦苇,文化人通常满腹风骚,一见水边的芦苇丛就按捺不住诗兴大发,有事儿没事儿也得扯两句犊子,这习惯自打先秦就有了。诗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即指芦苇。古人给芦苇起的名字还有很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芦苇的重要性。限于学识有限,恕不赘述,免生漏洞。

我高度怀疑古人分不太清芦苇和芦竹,也许合并在芦荻之中亦未可知。何止是古人分不清,现代人更可能不认得,如果你用“芦花”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的多数结果都是荻或者芒,以及近缘种。这两种禾本科植物和芦苇的区别比较大,不必赘述,但分辨芒和荻也不是一件易事,面对实物时还算容易,对着照片说明白就很难了......

图八:芒的花序

图九:斑叶芒,叶子上有黄色斑

上图中的植物就是芒/Miscanthus sinensis,本是荒野乱草,现在被选育为观赏草,比如细叶芒、斑叶芒等等。而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一直未被收编,仍在野外辛苦讨生活。芒和荻的花序颇为类似,但又有区别;按前人的归纳,芒像扫帚而荻像拂尘。但是,到底像啥还得问问风,风大了也能把芒刮成拂尘,关键还是看细节。

图十:芒的花序

图十一:荻

图十二:荻

第一,芒之所以叫做芒,乃是因为小穗的 “第二外稃裂片间具1芒”,荻的小穗无之。这里要注意分辨“芒”和“毛”,前者是硬的,后者软。荻的花序虽无芒,但密布柔毛。第二,荻的秆“节生柔毛”,而芒的秆无毛(见图九),或在花序以下部分疏生柔毛。图十一中的植物就是荻,虽是远景,但节上的“柔毛”清晰可见,图十二中叶子与秆连接处的白色小毛团即是。

还有“茅”,和这个字沾边的禾本科植物不少,但北方常见的大概只有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诗曰“白茅浮绿水啊,红掌拨清波”,哦不对,应该是“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难道这东西在遥远的先秦还是“把妹利器”?未必。《诗经》常用手法为“赋比兴”,此即“兴”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个引子而已。

图十三:白茅

白茅和前述几种区别很大,秆高不过80厘米左右,其圆锥花序极为稠密,看不出圆锥模样,倒像是某种动物的尾巴。白茅的地下走茎洁白如玉,味甜多汁,小时候视为珍品。不知有多少朋友曾经品尝过呢?就这样吧,over。

本文内容由小薇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