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白瓷简介(邢窑白瓷的存世量)
导语:“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邢窑白瓷
邢窑 鼓钉洗
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从商周以降,一直是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正是邢窑的成功兴起,宣告了这种单一格局的结束,并由此开创陶瓷青白两大体系。
邢窑白瓷的由来、历程及影响公元622年,内丘改隶邢州,邢窑由此得名。但邢窑白瓷的烧制并不始于此时,而是开始于此前的隋朝。强盛的唐朝为邢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继承的基础上,历经改革和创新,邢窑发展成为唐代著名的制瓷窑场。唐开元时,邢窑和越窑一青一白并驾齐驱。陆羽《茶经》说,“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到天宝年间,邢瓷已作为地方贡品,大量运往彼时的京城长安。唐李肇的《国史补》说,“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邢窑 盖罐
唐代邢窑瓷器从胎土淘炼、制坯定型、刻纹施釉及入窑烧成后的工艺性和美观度来看毫不逊色于唐代越窑和明清官窑瓷器,中唐后期,邢瓷已远销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埃及和日本等国家,此时,邢瓷达到颠峰。晚唐,邢瓷细白瓷日渐式微,造型单调、朴素、保守的特点也日渐明显。令人遗憾的是入宋以后,邢窑白瓷的领军地位却被100多公里以外的定窑白瓷所取代,以釉色牙黄为主流的定窑系白瓷以更加强烈的态势风靡大江南北数百年间,在随后的千年之间,邢瓷湮没于历史的千山万壑,成古,成谜。当北宋王朝预选定窑瓷器为御瓷时,嫌其口芒不堪用,令人不解的是,改覆烧为正烧即可口沿无芒,但历史没有选择它的原因,就像人们宁可放弃晶莹青白的邢窑瓷器而转向牙黄芒口的定窑瓷器一样诡秘。
邢窑 长颈瓶
邢窑白瓷分细白瓷、粗白瓷两种。细白瓷是专供皇室、贵族的上等白瓷,有些底部刻“盈”字款、“翰林”款;粗白瓷则行销市场,无贵贱通用之。西安、洛阳等唐代故都历年来出土了一些精细白瓷,其中不乏贡瓷。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白瓷的产生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造了条件。邢窑白瓷产品精美、产量巨大,不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邢窑白瓷的鉴别刑窑 睡莲
邢窑遗址考古发现至今已有三十年,三十年来真假邢窑白瓷共生。怎样进行邢窑真伪鉴别:
其一,目前在市场见到赝品邢窑白瓷,工艺粗糙,不具备邢窑工匠高超的技艺,技术低劣,修坯不精,造型也没有真品的十分之一;真品邢窑做得端庄规矩、精美,棱角分明,刀切斧断,干净利索。
其二,现在一些小作坊用现代手段加工制作,烧制瓷器燃料是煤、煤气,或是用电烧制,也有用柴烧制的,但白瓷白度过高,胎质极为精细,总有一种新的感觉,缺乏真品所具备的韵味。
唐代邢窑白瓷质地再优良,工艺再先进,也是有时代的局限性。而邢窑白瓷一般都是用柴烧制,窑炉不是很大,很多白瓷中泛青,在积釉处闪有水绿色,这也是辨别新、老邢窑白瓷的手段之一。
邢窑 执壶
其三,仿制邢窑白瓷由于加工时间短,密度不够,手感不好,有发飘之感、也有的极为沉重,有坠手之感。坯体和釉的结合掌握不好,造成坯体和釉收缩不一致,产生裂釉现象;而真品邢窑白瓷轻盈精致,手感适中,轻重适宜,舒服顺眼。
赝品釉层稀薄,白度高,洁白光亮。白中不泛青,而是白中泛灰。上个周日外地人拿假邢窑白瓷碗在市场出售,该碗釉色极为光亮,玉璧底,胎、釉白里泛灰色;唐代邢窑白瓷釉质细,釉光莹润,色调偏冷。正如唐人陆羽所说的那样:“邢瓷类银”。的确如此,邢窑白瓷是如银似雪。
邢窑瓷器虽然存在时间并不长,但是其影响之深远却是不可估量的。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现今的古玩艺术品市场里一直得不到公正的对待。随着艺术品市场越来越成熟和理性,对历史上那些原本不被关注的古董古玩艺术品的重新审视和评价会越来越正规和系统。
本文内容由小奈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