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PPT(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导语: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主干知识]
一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的种类:主要包括阳光、温度、水等。
2.影响实例
(1)阳光: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
(2)温度:春季植物种子的萌发以及寒冷季节蚊类等昆虫的死亡
(3)水分:干旱会加大植物和动物的死亡率,但会导致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
3.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原因。
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1.种内关系:随种群数量增长种内竞争加剧,会影响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
2.种间关系
(1)竞争和捕食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2)作为宿主的动物被寄生虫寄生,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也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3.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1)密度制约因素: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
(2)非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三、种群研究的应用
1.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2.指导农牧业和渔业生产,如捕捞量在K/2左右中等强度的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易错辨析]
(1)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
(2)只有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才能影响种群数量(×)
(3)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4)食物、天敌和气候等都是密度制约因素(×)
(5)鱼塘养鱼要在鱼群数量达到K值时进行捕捞才能获得持续效益(×)
本章重难点讲解
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当出生率高于死亡率、迁入率高于迁出率时,种群密度增大;反之,种群密度减小。
(2)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年龄结构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与死亡率无关。
(3)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
二.“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三.样方法与标记重捕法的比较
方法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调查对象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程序
注意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①调查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无影响
四.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的比较
项目
“J”形曲线
“S”形曲线
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④无迁入、迁出等
现实状态:①食物、空间有限;②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③有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K值有无
无K值
有K值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因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如右图所示)
五.K值的变化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数量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
六.血细胞计数板及其使用方法
(1)血细胞计数板:
①血细胞计数板(如图A所示)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图B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
②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但无论是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一个大方格中的小方格数都是相同的,即16×25=400(个)小方格。
(2)计数方法:
如果是25×16的计数板,一般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及中央共五个中方格(共80个小方格)进行计数;如果是16×25的计数板,要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方格(即100个小格)进行计数。
(3)计算方法:
①25×16的血细胞计数板:酵母细胞数(个/mL)=(5个中方格内酵母细胞个数/80)×400×104×稀释倍数。
②16×25的血细胞计数板:酵母细胞数(个/mL)=(4个中方格内酵母细胞个数/100)×400×104×稀释倍数。
七.比较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密度制约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
一般情况下只涉及种群的一些个体(如捕食、寄生)
对种群中各个个体的影响基本是一致的
其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
其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
种群个体与密度制约因素表现出相互适应的关系
种群个体对非密度制约因素只有单方面的适应
相当于生物因素,如捕食、寄生、竞争、种内竞争等
相当于非生物因素,如火灾、地震、干旱、火山爆发等
八.种群“S”形增长曲线的分析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1)曲线分析:
(2)实践应用:
b点的
应用
消灭害虫应尽早进行,将种群数量控制于加速期(b点之前),严防种群增长进入加速期
c点(K/2值)的
应用
对有害生物:严防种群数量达到该点,如灭鼠达到K/2时,鼠害将难以控制
对有益资源:黄金利用点,当资源利用后维持于该点时将具最强更新能力,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e点(K值)的应用
对有害生物:限制生存条件,降低环境容纳量,如封存粮食、硬化地面以限制鼠的种群数量
对有益生物:改善生存条件,尽量提升K值,如建立自然保护区。
本文内容由小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