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本质是反映性(认识的本质是反映什么)
导语:认识的本质是反映
这也是老问题了。过去对此都不怀疑,现在却有许多争论。首先讲讲反映论的基本观点。我们讲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是直观反映论,不是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观点可以这样概括:第一,承认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个大前提,如果这个大前提没有了,反映论就无从谈起了。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承认认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认识是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实践的一部分。在这里有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即什么叫作人的实践?人的实践是一种自觉的活动,是由人的思想支配的。也就是说,实践活动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由认识来指导,不是盲目的活动。
我们知道,有些动物的改造世界,如蚂蚁、鸟、蜜蜂,它们做窝、造巢,也是改造世界的活动,但它们的活动是没有思想、认识指导的,不是自觉的活动,而是自然的、本能的活动。但人的实践活动则是自觉的,与动物的活动不一样的,马克思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在这一点上面也比蚂蚁、蜜蜂高明。”就是因为他有个蓝图、有个设计、有个思想指导。
这样一来,究竟是认识指导实践呢?还是实践产生认识?究竟是认识在前还是实践在前?辩证唯物主义说认识是实践的产物,但实践首先又要有认识的指导,这样不就自相矛盾了吗?实际上,这里并不矛盾。
实践是整体,认识是实践的一部分。指导每一个实践活动的则是来自先前的实践,每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认识总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产生以后再指导下一步实践,所以变化是在实践中开始的。
现在人类已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虽然许多新的思想不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再反过来提高生产,而是在科学研究中、在实验室里面弄清楚了,然后才把它推广运用于生产,比如生物基因工程,不是在生产过程里面发现了基因,而是科学先研究清楚了基因的问题,然后用于生产。
但从整体来讲,还是逃不出实践与认识的范围。因为人的主要活动还是实践活动,人们的科学研究、认识活动总是从属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这个问题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有些相似。
究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呢?当然鸡是从蛋孵化出来的,但是蛋又是鸡下的,究竟谁生谁呢?应该说还是鸡生蛋,鸡还是主要的,因为变化还是在鸡身上出现的。当然现在可以用现代技术对蛋加以刺激,使蛋发生变异,但在整个过程里面,鸡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还是由“鸡”的变化实现的。鸡是整体,蛋是鸡的一部分。
第三,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符合、一致,即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这里所谓主观,是指的主观世界,头脑里的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等等,客观是指客观世界、外部世界。为什么说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它的存在与主观没有关系,你意识到也好,没意识到也好,你认识也好,没认识也好,它都是那样。
如果否定这些,说它是以主观为转移的,那就谈不上主观与它符合、与它一致了。客观是怎么样,就应该怎么去反映,尽可能按照客观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以达到主观对外部世界、认识对象,即客观世界的符合与一致。反映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任务,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最根本的特征。
第四,主观对客观的符合或者说反映是一个过程,符合的程度是相对的。因为不可能一下子绝对符合、完全一致,因为这毕竟是反映,是头脑里的东西,不是那个客观的东西,不管多么真、多么确切,与客观的东西总是有距离,总是只能反映它的某些方面、某些部分,而不可能把它完完全全地绝对地反映出来。
反映在最初时少一点、浅一点,慢慢地反映得多一点、深一点,反映总是近似的反映。我们承认反映是个过程,而且是个无限的过程,没有那么一天我们对这个世界都反映完了,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认识的了。
不仅对世界如此,即使对某一个领域来讲,也不可能说我们已把它反映完了,比如说物理学,到什么时候都不能说反映完了,因为物理世界也是客观世界,主观反映它总是有距离的。客观世界是个极限,我们主观世界只能不断接近它,而不能最终地最后地穷尽它。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在第一点和第三点上一致,但在第二点和第四点上不一致。我们反对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的直观的反映论,但并不是说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完全错误的。它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承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些观点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些观点上。
近年来关于反映论有很大的争论。有的同志讲,反映就是机械反映、直观反映。前些年王若水在《文汇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引用了前面列宁讲的的物质定义。他说,列宁的定义说,物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所以反映在列宁那里就是直观反映,反映论就是直观反映论。抓住列宁的个别字眼做文章,不是真正的辩论。
列宁只是做个比喻,反映好像照相一样,有客观的人,照相机把人照下来,人当然不以照相机为转移,照相机照的相片只可能与人近似。照相机照相确实有反映关系,人的感觉与摄影有一致之处,但三个词并列并不是完全相等。列宁的表述是否十分确切可以研究,但列宁决没有把反映等同于照相的意思。王若水抓住一两个用词下结论,不是一种科学的做法。
现在许多人反对反映论,主要是反对第一条。他们否定世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必然否定反映论。如果世界的存在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还有什么可反映?认识又同什么一致呢?既然世界是从属于人的,从属于主体的,当然就没有什么反映可言了。
如果说认识的本质不是反映,那又是什么呢?对此,现在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认识的本质是选择。在他们看来,反映是讲外面有什么,我们就有什么,和照镜子一样。镜子面前站着人,镜子里面就是人;镜子面前放着物,镜子里面就是物,没有任何选择。
而人的认识是有选择的,选择取决于人自己的目的性或主观条件。同是一个东西,人的主观条件或目的不一样,看见的情况就不一样。比如一个人到一个地方,如果他是一个地质学家,他要了解的就是地质构造;如果他是个画家,要了解的就是景色风光;如果他是个植物学家,要了解的就是土壤植被。
认识对于不同的人完全可以不一样,认识是一种选择,不是反映。那我们要问,为什么把反映和选择如此对立起来呢?为什么不说它既是反映也是选择呢?认识实际上是反映里面有选择,是有选择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从来都不否认反映的选择性,但不管怎样选择,认识仍然是反映。认识的选择性表现在反映客观世界的不同方面,有的反映地层结构方面,有的反映景物风光方面,有的反映土壤植被方面。
这些方面都是客观的东西,选择不同,反映不同而已,并未改变认识的本质。我们到一个地方搞调查研究,都有自己的目的,专门调查研究我们所要了解的问题,其他就撇开不管。认识总是有选择的,不是像照相、照镜子那样。
其实镜子、照相机也有选择,虽然不是有意识的。镜子只能照出表面的东西,内部的东西照不出来。反映是有选择的,不能将反映与选择对立起来。
还有一种说法,认识不是反映,而是建构,建构认识对象。这是运用了现在的发生认识论的知识,阐述一个客观事物不是生来就能为人所认识,它要成为一个认识对象,还要有主体的建构作用,特别是在孩子智力成长的过程中更是如此。
孩子生下来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最初感觉器官、思维器官是很幼稚的,在成长过程中才慢慢成熟起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并非外部世界的一切东西都能认识,只有在主体认识器官的作用下,把客观事物建构成为认识对象,孩子才能对它们有所认识。
比如孩子对玩具的认识与成年人对玩具的认识不会是一样的。孩子对玩具要有一定的认识,必须有一个建构过程。一个洋娃娃在婴儿的手里只是个朦朦胧胧的五颜六色的东西,只有当孩子长大一些,具备了一些有关的知识,才把洋娃娃构成了认识对象,即把洋娃娃当作洋娃娃去认识。
这种观点认为认识不是反映,而是建构,这就夸大了建构在认识中的作用。我们认为,主观对于认识对象的建构作用是存在的,但它只能说明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一个深度与广度的问题,反映总是由浅入深、由朦胧到清晰、由一点到全面的。
认识中有建构,但其本质仍是反映,反映本身就包括了建构在内,反映与建构是统一的。例如,对音乐的欣赏,马克思在《手稿》中就谈到过这个问题。音乐不是任何人都能欣赏的,如果你根本没有音乐的训练、音乐的素养,音乐对于你就不是认识对象。
当然,在人类社会里不可能有人一点音乐素养都没有,根本不懂音乐是何事。但是确有许多人对高深一点的音乐就欣赏不了,高深一点的音乐对于他就不是欣赏对象。音乐要成为人的认识对象也有一个建构问题。但是,人对音乐的认识终究还是对音乐这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能用建构来否定反映,反映仍然是基础。
还有人说,认识不是反映,而是创造。所谓创造,是指认识对象是人所创造的,因为整个世界都是依赖于人的。这种观点很极端。著名哲学家卢卡奇就明确地讲过,“认识就是创造”,完全否定了反映。我们国家很少有人有这种观点。有的人认为,说认识的本质是创造是片面的,单说认识的本质是反映也是片面的,应该说认识的本质是创造和反映的统一。
说反映中有创造,或反映有创造性,当然是这样。前面讲的建构认识对象的问题,其中无疑有主体的创造;理性是以理论体系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即人的理性认识当然更包含创造。毛主席很明确地讲过:理性认识就是对于感觉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加工,就是要改变它,这无疑也是一种创造;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这里也有创造性,这就是实践的创造性,它可以从认识中表现出来。
认识里有创造的因素是不可怀疑的,但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能不能说是创造和反映的统一呢?这种提法值得怀疑,应该说认识的本质仍然是反映,这不能含糊。反映中有选择、有建构、有创造,总而言之有主体的作用,但是这些作用归根到底是为了尽可能深、尽可能广地反映客观世界,它是从属于反映的。
如果离开反映去选择、去建构、去创造,这就不是认识。如果把这些因素同反映并列起来,也会模糊认识的本质。反映是认识中最基本的、最本质的东西,但是反映并不排斥而且需要选择、建构和创造,也只有这样,反映才是能动的反映,而不是机械的反映、简单的反映。
夸大认识的其他因素而否定反映论的基本观点,结果只能是否定了反映论,也否定了自己。试想,你提出一个观点,要不要别人反映?要不要反映别人的观点?如果反映是根本不能成立的,自然也就没有一致不一致、符合不符合的问题,那么别人所理解的谁知道是不是你的意思?
你写文章、发表演说还有什么用?否定反映论,实际上是连你自己这种否定反映论的活动都给否定了。反映论是由我们的生活、我们全部的科学实践活动反反复复证明了的,离开反映论是寸步难行的。
现在的任务应该是研究反映过程的复杂性。反映中间有些什么复杂问题,怎样才能使我们反映得更深刻、更广泛、更正确、更实在,认识论应该研究这些问题。如果把反映论给否定掉了,把认识的最本质的东西给否定掉了,那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