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旅游

《道德经》中的成功学奥秘如何成为人上人之道(道德经讲人)

导语:《道德经》中的成功学奥秘,如何成为人上人?

今天又到了“王庶文讲坛”每周一篇的道德经时间,在上一讲中我们开始了道德经第二章的内容,现在先进行简单的复习:

第一、“真善美”一旦被具象化,那么“真善美”就不存在了,凡是具象的东西都是互相比较得出的结论,甚至会引起人类的灾难,典型的就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第二、“道”的本质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道”只是“名相”的表达;

今天我们接着讲第二章道德经的内容,希望对您能够有所帮助。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的虚无主义

根据我们今天的教育,审视天地万物“从无到有”实在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所以古今中外的唯物学者都给老子先生的头顶,带上了“虚无主义”的帽子。还有一些学者则更为奇特,他们硬生生的将老子学说归类到了唯物主义的范畴,断定“无”便是没有,更不会理会“相生”这两个字。

从中国传统道家的观念来看“有无相生”的原理,其实就是“神化”与“气化”的范畴,“神、气”之间到底是物质性的存在,还是物理作用?这实在是说不清,不过在五代时期谭峭的《化书》,确实很接近“神、气”的唯物观。

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故藏之为元精,用之为万灵,合之为太一,放之为太清。是以坎离消长于一身,风云发泄于七窍,真气薰蒸而时无寒暑,纯阳流注而民无死生,是谓神化之道者也。

这其中似乎蕴含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物理作用,非常有逻辑。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又会发现,其中说明的“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又不能够完全说明唯物论的存在;我们再深推一步,会提出第二个问题:“既然神不是唯物的,那么神与心”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是“神心合而为一”,还是“分离成二”的关系,实在是搞不清楚了。这也成为了往后佛家与道家的核心争端,最后讲来讲去大家都不吵了,我们在此分开,所以佛道同源异流。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太纠结,后世一部分修道之人则更加注重“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形而下学,将老子的学术发展为了一门成功学。

老子的成功学

如果只是简单地理解《道德经》本义,全文所说都离不开循环往复的因果定律,有与无之间互相转化,又互为因果。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一点是,但凡中国出现乱世,出来拨乱反正和搅乱天下的人,大多都是道家出生,就算不是传统的修道士,那也必然对道家、对老子、对《道德经》有深刻研究。

“难易相成”,难与易是互为成功的原则,天下本来就没有简单的事,但是成功的那一刹那确实非常容易,并且天下事才开始做的时候都很容易,在途中却会遭遇各种磨难,这也就是“图难于易”的道理。

“高下相倾”,这一句的重点是相倾的“倾”字,万物本身是齐平的,是自然的,高处的水向下流,低处的树向上生。宇宙万物,高低必然倾倒,复归于平齐。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也是这个意义。《易经》泰卦九三爻的爻辞上说“无平不破,无往不复”也同此理。

“音声相和”,音和声互相调和才能产生动听的韵律。这句话其实很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有无向生”的道理,我们将“音”和“声”分开,他们未发出时为无,单一发出时有了“音或者声”,却依旧没有“音律”。

“前后相随”,前后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界限,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他的界限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我认知而规定的。前去后来,后来前去,永远不断的追随回转,无休无止。

“处无为之事”,这是一种处事原则,人做事情一定要做当做之事,做过之后却如雁过长空,风打竹面,不夸耀、不自满、不气馁、不灰心这才是圣人气象,很典型的我们今天在公司里面上班,有的人做成一件事情马上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而真正聪明的人,却是深谙老子学问的人,不骄不躁,不悲不喜。

“行不言之教”,是说万事万物言传不如身教,光说不练假把式,做而后说也是浪费唇舌。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和分析,从而达到理解的程度,不轻信,不轻言很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调性,鼓励人们用身体去感受万物和宇宙。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成功学的腔调,老子似乎是在告诉我们人要如何成功?很显然,一个人能够做到以上几点距离成功也不太远了,这就是“道”的厉害之处,老子其实是通过这些比喻讲述“有无相生,同源而异名”的大道,而人的智慧总会从其中找到实用价值,运用于世俗之中。

那么运用老子学说达到成功的奥秘在哪里呢?“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天地间的万物都在不辞劳苦的工作,这些工作非常复杂非常困难,天地却不将其占为己有,也不自以为有功劳,事情做成以后就走掉了。“弗居”的“居”字,就是占有的意思。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正是因为一个人不想要这份功业,离开了;所以这份功业才紧紧追随着他,最终帮助他成就了天下第一等事。我们看历史中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没有一个不是如此,做事情不要一开始就有非常功利的目标,主要是在修行自身与内心。

好了“道德经第二章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吧,今天的内容您只需记住一点:《道德经》第二章原来的含义是解释“有无同源而异名”,却被后世当做了“成功学”。

本文内容由小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