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生命振奋起飞在无限的宇宙中任我行走(生命飞扬是什么意思)
导语:飞扬生命,振奋起飞,在无限的宇宙中,任我遨游
庄子在《齐物论》第五部分讲了三个寓言,描述泯灭是非生死后的至人所达到的境界。他还意犹未尽,继续又讨论了两个问题:齐生死、梦觉;齐辩论、忘为入道。最后提出“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一、齐生死、梦觉
我怎么知道贪念生命,不是一件糊涂事呢?
我怎么知道厌恶死亡,不是像不知归乡的游子?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犹如流浪他乡,死后回归自然就是回到老家。
贪念生命、厌恶死亡,就像从小流落他乡而不知归家的人。即迷惑而不知归宿。
接着用事例说明。
丽姬是艾地守封疆人的女儿。当晋国刚抓到她的时候,哭得衣服都湿了。等她到了晋献公的王宫里,与君王睡在安适的床上,吃着美味佳肴时,这才后悔当初的哭泣。
我又怎么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会后悔当初的求生呢?
普通人都认为这是庄子的消极思想——死比生幸福。
其实这些话透露了庄子的身世。
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河南商丘),先祖是楚国人,应该是属于楚国宗室,因宗室内讧,其家族遭到杀戮,此时,幼小的庄子流落宋国,这次遭遇给庄子极大的创伤,他不敢说自己是哪里人,害怕被人追杀。但我们从庄子的其他篇章可依稀发现。
在《养生主》末尾,第一次记载老聃死了,并发表生死观。
末尾“薪尽火传”这句就是庄子对自己身世所发的感慨和庆幸。
在《人间世》全文中,尽是描写为摆脱杀身之祸而提出的对策。
其中第一次记载残疾人支离疏的形象,使他更相信无用之用的观点。
更不可思议的是,庄子在《德充符》中居然为六个残疾人立传。
那次大屠杀把庄子家族杀得支离破碎,到现在还历历在目,阴影一直存在庄子心中,所以他要写形体残缺而德行完备。
因为庄子名声越来越大,楚威王就派使者去看望他,并请他到楚国任相。故国不堪回首,那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怎么会回去呢?
正是这悲惨的身世,庄子提出生不如死、死比生幸福。
我们可以理解。
梦中饮酒作乐的人,早晨醒后或许遇到祸事而哭泣;
梦中伤心哭泣的人,早晨醒后或许高兴地去打猎。
当人在梦中,并不知道自己在做梦。
有时候在梦中还在做着另一个梦,等觉醒后才知一切都是梦。
只有彻底觉醒了的圣人,而后才会知道人生犹如一场大梦。
而愚昧的人自以为自己清醒,一副明察秋毫的样子,似乎什么都知道,动不动就“君呀”“ 臣呀”的呼叫。
孔丘真是固执浅陋极了!他与你都在梦中啊!
我说你在做梦,其实我也在梦中了。
我说的这番话,可以称之为奇谈怪论。也许万世之后,有幸遇到一位大圣人,他能了悟这个道理,也如同在旦暮之间相遇了。
庄子认为我们自以为是,自以为知,如同做梦,梦醒之后,才知道是在做梦。
我们对是非的争论、生死的取舍,都是在做梦。
一般的梦总会醒来,而人生的梦未必能醒,
很多人一辈子在做梦,至死也不醒。
这不是消极的“人生如梦”,而是想在梦与觉之间参透生命的消息。
梦其实无所梦,觉其实无所觉。
穿透梦觉之分际,即可看破生死之分际。
这是自然的即体大用,故能“参万岁而一成纯”。
贯时间而成就一己之生命,永葆生命素质之纯真。
二、齐辩论、忘为入道。
庄子认为对立的彼此双方同样没有依据,也同样有依据。
是非是各自的是非,也是没标准的,彼是二者不能互证。
我和你争辩,你胜了我,我不胜你。你就确实对吗?我就确实错吗?
我胜了你,你不胜我。我就确实对吗?你就确实错吗?
是我们中间有一个对,有一个错吗?是我们都对,或者都错吗?我和你都不能判定,别人就更不清楚。我让谁来判定?让和你一致的人来判定吗?既然和你一致,又怎么能判定?让和我一致的人来判定吗?既然和我一致,又怎么能判定?让与我与你不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与我与你不同,又怎么能判定?让与我与你一致的人来判定吗?既然与我与你一致,又怎么能判定?因此,我和你和别人不能互相判定。
那只有第四种方案:不理它,任它去吧!
三、和之以天倪是也好,不是也好;然也好,不然也好,都任它们去。
万物的声息变化,都有各自的生死转化,生生相续。
那就用自然的均平去调和,顺万物之性而生,任其自在的发展变化。
如此便可以活到它们应活的年龄。
庄子主张用“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以解决一切因是非而起的争端。
调和生命,任物自然。浑同生死,齐平是非,两行无碍。
忘记生命的长短,忘记是非的争辩。
知而后忘,故能穷年尽义。
无穷一无穷,无极一无极,如此生命便将如飞龙在天。
生命上扬的振起(觉),而无止境。
猛然觉醒,仰首天空,飞扬生命,振奋起飞,在无限的宇宙中,任我遨游。
这样就能寄寓于无是无非、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
就能进入无分别的境地,进入无穷的生命系统中。
《齐物论》的脉络终于此。
本文内容由小岑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