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钱荒是什么意思(钱荒的主要表现)

导语:钱荒的本质特点就是“钱重货轻”,唐宪宗时为何会钱荒问题凸显?

唐宪宗时期曾爆发了一起金融危机,在当时钱重货轻的局面下,以唐宪宗为首的中央势力被迫和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进行角逐,除了硬碰硬的刀兵相向,还要在经济上做出一系列行动来限制藩镇区域这个特殊经济体的存在。

“钱荒”的问题由来已久,早就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就留下了祸根,从那个时候起,唐朝中央对于藩镇的管控就开始了较大的裂痕,久而久之爆发了“钱荒”。在唐宪宗的治理下,“钱荒”在当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却始终是昙花一现,等到这个时期过去,唐朝中央再也没有办法遏制藩镇的势力了。

一、盛世之下的隐患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盛唐的美梦被安史之乱破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西逃,为大唐江山留下了一派凄凉动荡的局面。后来在李唐子孙的努力下,安史之乱逐渐被平定,但是大唐盛世很难再恢复如初了,力求稳定局面的皇帝开始向藩镇势力妥协,最终埋下了“钱荒”的隐患。

1. “安史之乱”成为盛唐经济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唐朝的经济也由此一蹶不振。在唐朝政府中心的南移之后,经济重心也随之转移。之前位于北方的经济体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在唐朝政治中心南移之后,江淮地区的地位凸显,这种落差式的对比颠覆了唐朝原有的财政格局。

安史之乱,造成全国户口大量减少,农业生产、商业经济因战争遭到了重大破坏,所以在安史之乱平息之后,北方的农业和经济处于很艰难的恢复期和缓慢发展的状态。

唐代宗在平定叛乱之后,务求姑息,将田承嗣等安史降将分封于河北,开启了河朔藩镇割据的序幕,在藩镇割据的时代背景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下降,“钱荒”的问题开始显现。

宪宗朝“钱荒”出现的经济角度看,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流通中的货币量无法满足交易需求,从而造成商品贬值,物轻钱重。

而且在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局面,政府也并没有引起重视,所以钱币短缺,物价回落的钱荒问题就在宪宗朝大爆发了。

在安史之乱后,战争对河南、河北、河东、关中等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北方作为唐朝前期所依赖的财政重心地位丧失,中央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唐肃宗和唐代宗在此情形下通过各种手段聚敛财富,维持国家军事的需要。

但是,唐玄宗允许诸道自供,赋予的地方科敛之权,地方藩镇便有了自治的权利。

于是,掌握财政和军政的地方藩镇势力便由此开始壮大,一直到安史之乱的爆发,地方藩镇的势力再也无法被中央遏制,国家财政陷入了混乱的局面。

2. 国家财政权力下移

作为唐代前期重要基本经济区的北方四道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损失,战后又由于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北方对于中央财政的贡献越来越小。

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唐肃宗、唐代宗一方面开辟中央赋税来源,建立直属中央的财政征收系统,另一方面通过与地方争夺财富,来主导财政。

但是如此,并没有将北方藩镇割据带来的财政弊端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为刚刚继位的唐宪宗留下了脆弱的财政格局以及混乱的财政体系。

唐宪宗元和初年时期,货币量的供不应求与无法改变的货币支付手段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政治原因。

首先就是铜矿资源的浪费,导致钱币产量减少。唐代佛道盛行,铸造佛像法器的耗铜量巨大,尤其是皇室活动对铜矿的需求较大,同时也对铜矿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且古代开采能力也比较落后,铜产量本就有限。

尤其是在中唐中央丧失大片国土后,铜矿的缺失变得异常严重,直接影响了铸币的数量,在唐宪宗时期铸币的产量还不足唐玄宗的一半。

其次是贸易因素,唐代贸易发达,但是中国输出的多是茶叶,丝绸和瓷器,大多数是贵重的物品,而且价值量也远在国际贸易额之上。同时唐朝大量的钱币外流,铜钱大量输入国外,在铜钱供给不足时,甚至直接输出铜材,久而久之就导致了铜钱产量的减少。

最后是两税法的原因,两税法是对税户们实行一年增收两次税,这种税收方法增加了市场对货币的需求,扩大了货币流通的范围,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以及民间市场对货币的使用和需求明显增多。但是随着货币的需求量增加和流通区域的扩大,货币总量并没有相应的增加,反而减少。

因此钱重物轻的趋势不断明显。两税法多以现钱计税,一方面减少了民间本来就稀缺的货币储藏量,另一方面由于货币的供应持续不足,因此实际操作中的多种实物支付也使得民众手中的商品实际价值贬值,对其生计造成了困难,百姓由此也就没有额外的消费意愿,从根本上来说抑制了经济的流通,也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不仅如此,两税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是大打折扣的,两税收入1/3上供中央,2/3滞留地方,这就导致了地方的藩镇的经济,形成一种趋向独立的态势。

藩镇势力掌握了军政和财政大权之后在辖区内掠夺商人的资产、对中央瞒报实际情况,使得中央的税收减少,破坏了统一的市场。在日积月累瓜分民间财富之下,藩镇和中央越来越分裂,加剧钱荒。

二、唐宪宗与藩镇的较量

多重政治因素使得中央不得不开始重视藩镇割据这颗毒瘤,唐宪宗在登基之前便看出藩镇割据的危害,于是他在即位之后便使出各种政治手段对藩镇割据一方的势力进行打击。可惜的是,即便是取得一定的成效,也没有维持多久,唐宪宗时代过去之后,藩镇势力又故态复萌了。

1. 唐宪宗削藩

唐宪宗在基本支出积蓄国力,对藩镇征讨避难就易。他对河北的藩镇势力进行了军事打击,擒住了西川节度使和浙西镇海节度使的叛乱,解决了河北藩镇割据的信心膨胀。在连续的军事打击下藩镇开始归顺朝廷,从而使得藩镇格局趋向稳定,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除此之外,唐宪宗在征讨藩镇的过程中也用经济手段来辅助削藩。毕竟对藩镇用兵需要耗费大量的军费。与中唐时期奢侈无度的君王不同,唐宪宗多次从中央的内库中抽掉货币来供应军费,既缓和了民间的税收压力也保证了正常的民用货币流通,对钱荒危机有了一定的缓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唐宪宗不仅敢于用人,派遣能人将领前去削藩,也敢于对威胁中央财政的藩镇实施猛烈的军事打击。还十分懂得打击敌人的后方,使得他们在经济方面无法与中央抗衡,总的来说,唐宪宗的削藩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也稳定了“钱荒”带来的财政危机。

但是唐宪东的削藩战争毕竟是不彻底的,由于唐朝历代对于藩镇内部一直实行着父死子继的传统,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反正掌握军政和财政大权的根基。所以中央在政策上的摇摆性使得在唐宪宗死后藩镇势力重新恢复割据的形式。

2. 唐宪宗的财政调整

唐宪宗在元和二年,完善了征税体制,通过法律的颁布,使得中央将税制决定权收归,杜绝了藩镇自定税法强行加征的行为。在两税分配上大幅削减了地方留用地数额,其余皆归于中央。毫无疑问,唐宪宗这种手段大大充实了中央的实力,限制了藩镇在地方的影响力。

藩镇在收税和货币供应量上的权力被削弱,也降低了地方政府对藩镇势力政治上的依赖,削弱了藩镇势力的政治地位。此外,唐宪宗还在地方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财政监督体制,设立巡逻员制度,配合中央进行财政整顿,使得在改革前资金流入去向不明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功不唐捐,唐玄宗整顿财政的举措得到了比较可观的成果,在直接方面上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合法性和财政基础,对于钱荒的控制也比较有成效。不仅使得中央在民间的威权得以树立,而且帮助中央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较多的财政收入。

然而随着唐宪宗本人的去世,后继之人并没有完整地贯彻他的执政理念,藩镇势力重新开始了割据。而且唐宪宗整顿财政的目的是加强中央财力集中,而并没有对民间的市场进行一定的恢复。所以当藩镇割据卷土重来,民间的税收并没有起到帮助作用,中央财政度陷入危机。

随后藩镇势力坐大,中央再也没有办法限制他们的发展,中唐由此走向了衰落,一直到藩镇势力贪得无厌开始对百姓们进行无节制的压榨之后,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朝便在藩镇的拖累下走向灭亡。

三、总结

在中唐时期,中央和藩镇之间“钱荒”的问题的解决还是具有先天的局限性,即使在当时得到了短暂的解决,也只是由于他们是出自维护自身的统治的目的,而并非真正要解决人民的根本问题,所以钱荒的缓解并没有成为实际上的中兴,反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成为农民战争的导火索。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