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德国第一次工业时间和标志)

导语:浅析历史——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文|括谈古今

编辑|括谈古今

前言

与英法等国相比,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所以姗姗来迟,是由多种因素所致。

地理因素

就地理因素而言,德国位于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且已经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西欧和经济相对落后、仍实行着农奴制度的东欧之间。直到19世纪初,德国仍处于分裂状态,没有在地理上形成自己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各邦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一些邦国或地区与外部的联系要比与内部的联系更紧密一些。著名的汉萨同盟(Hanse; Düdesche Hanse;Deutsche Hanse)主要为尼德兰(Niederlande)等非德意志地区服务。德国东西两侧在经济上呈现巨大落差。

莱茵兰

西部莱茵兰交通便利,且与法国、比利时等西欧国家相邻,经济比较发达;易北河以东的东普鲁士等地区则主要以落后的农业经济为主。这种状况对即将起步的德国工业革命不可能不产生影响。

长期的政治分裂

从历史和政治角度看,长期的政治分裂对德国经济的发展和即将开始的工业革命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各邦在政治上的分裂造成关税重叠,货币不统一,经济交流受到阻碍,影响到整个德意志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德国在政治上也落后于西欧国家。当英国通过17世纪的革命确立起立宪君主制时,德意志各邦还在继续加强专制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即使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剧烈冲击,许多德意志邦国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后又恢复了专制统治,传统贵族阶级仍然控制着国家政权。普鲁士等邦通过19世纪初的艰难改革,才刚刚迈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资产阶级力量仍然很弱,资本主义发展在政治上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和阻力。

贵族阶级

当然,当时的德国也存在一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条件。首先,德国已经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在工业发达的萨克森,到1800年左右,主要人口已经活跃在工商业领域,只有2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在下莱茵(Unterrhein)、威斯特法仑、西里西亚等地,以出口为目标的工商业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所有这些,都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和技术基础。

各邦政府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各邦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特权,顽固推行分裂政策,坚持专制统治,妨碍了德意志境内的贸易往来,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他们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又往往采取一些积极的政策来刺激本邦经济的发展。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的改革运动推动了德国向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转型。

农业改革和德意志关税同盟

农业改革的推行,使许多获得人身自由同时却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谋生,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产业后备军;营业自由原则的确立打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教育改革和普及义务教育政策则使得德国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为工业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各邦政府还通过各种方式支持、促进本邦工业的发展,甚至通过资助到英国旅行以及“工业间谍”等方式从英国获取技术情报。

德意志关税同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34年建立起来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它不仅克服了各邦之间的关税障碍,促进了相互间经济交流和德意志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德国的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此外,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启动虽然较之英、法等国要晚,但作为后发国家,在借鉴英国等工业发展经验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换言之,德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部门和领域,优先发展,“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从而取得最佳发展效果。这就是“后发”优势。实际上,早在18世纪末,就已经有许多德国商人和官员前往英国学习,并将所学带回国内。同时,法国和比利时这两个在工业革命方面先行的国家也成为德国输入各种创新事物的中介传播者。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林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