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江郎才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江郎才尽也可以说江淹才尽吗)
导语:“江郎才尽”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江淹做了一个要求还才的梦吗?
人们常常用“江郎才尽”比喻一个人才思枯竭。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来说说这个事情。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人。南朝政治家、文学家,曾经在宋、齐、梁三朝为官。
江淹自幼勤奋好学,六岁就能做诗。十三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家境走向贫穷。为生计所迫,江淹砍柴供养母亲,但他勤学不辍,十八岁已熟背《五经》。他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的江淹,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
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听说他才智过人,便召他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并参与草拟诏书册令,撰写国史,后任吏部尚书。永元三年(501年),萧衍在襄阳起兵反抗朝廷,江淹微服出奔萧衍军,投入萧衍府。此时江淹正担负着守卫宫城的任务,他的投奔,对萧衍是如虎添翼。萧衍对江淹也非常重视,任命他为冠军将军,仍任秘书监。中兴元年,又任命江淹为吏部尚书,利用江淹的影响力为自己的建梁网罗人才,后受封醴陵侯。江淹六十二岁去世时,梁武帝为他穿素服,谥号宪伯。
江淹年少时以文辞扬名,到晚年才气稍减,据他自己说是作宣城太守罢官回家时,曾停泊在禅灵寺附近的河洲边,夜里梦见一个人自称是张景阳(张协),对他说:“从前把一匹锦寄放在你这儿,现在请还给我。”江淹就从怀里掏出几尺还给他,张景阳大怒说:“怎么能裁剩下这么一点儿!”回头看见丘迟说:“剩下这几尺既然没有什么用了,送给你吧。”从那以后江淹的文章就大不如前了。
还有另外一个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冶亭(一个凉亭,在现在的南京)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这就是“江郎才尽”成语的来历,现在常用来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把写不出好作品的原因,归结于一场梦,用老话来讲,就是有点“睡不着觉,却怪炕边高”的味道。江淹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有大志。20岁虽入仕当官,但寄人篱下不甚得志。后来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获释后继而遭贬,坎坷不平的经历,愤怒哀怨的思绪,造就了一代诗人。这期间,他写下了不少好的诗篇。34岁后,江淹时来运转,他先后依附齐高帝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受到赏识,最后封醴陵侯。江淹出身于贫寒的一般士族,却能审时度势,凭借自己过人的政治眼光和出色的个人才华,在朝代更替以及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维护了自己及其家族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济阳江氏在南朝的政治存在。对此,他曾不无得意地对弟子说:“我本来是个无实权的官,不想富贵,如今这样的官位,实在是有愧。平生总是说知足,人生只要快乐,何必求富贵呢。我功成名就,正想回到家里过平常人的日子。”在这种养尊处优、安逸舒适的环境下,江淹再也没有创作激情,更缺乏创作的生活底蕴,官运的高峰却造就了他创作上的低谷,文思枯竭是自然的事,“金陵一梦”只是托辞。还有一种说法,深谙官场之道的江淹,担心以文招祸,便玩了一出“江郎才尽”的把戏,罢笔以自保。但无论哪能一种说法,“江郎”至此确实“才尽”,“冶亭一梦”后再无大作。
本文内容由小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