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素璧特征的观赏性是什么(高古玉素面玉璧)
导语:高古玉素璧特征的观赏
高古玉素器最考玩味,所能参照的辨古因素极少,只能研摩细节再细节,加之过往赏玉的“经验”,有时经验还会带偏。
高古玉素璧(图1):
图1-1
图1-1
图1-2
馆藏高古玉,开门精品,“精”在何处,定然要有个“所以然”,否则再遇精品,依然“对面相见不相识”。所以,任何一件馆藏精品,都是赏味十足。如果不赏,一天可以走过两座博物馆,如果细赏,一个月不一定就能够读懂一件真品的精神内涵,这就是玩。
为了便于区别,且将土黄玉璧标为璧①、将甘黄玉璧标为璧②(图2):
图2-1
图2-2
璧①璧②都是外缘切圆工艺,璧②的圆整度要优于璧①。
璧①沁色为土黄,沁门、沁入的层次非常明显,阴面和阳面的沁色区别不是很明显。且选择玉璧的阴面作辨赏:重沁部位伴生土蚀、沁轻部位淡到开窗的程度;虽然沁入的轻重差别很大,但是层次过渡非常自然,如果不用心辨赏,不会分辨出沁入的轻重变化,这样的沁色是“自然态”的标本;沁色润泽美丽堪称宝气灿烂(图3)。
图3
璧②沁色为甘黄,沁入的特点特别明显,入埋的阴面和阳面的沁入差别很大,这是高古玉很难得的差别特征。仍然选择沁入较重的玉璧阴面作辨赏:中间有一条覆盖痕,是入埋时异物叠加的残留,由于是阴面,这个叠加的异物无论轻重、厚薄都不会对玉璧产生压力影响(否则如果是阳面重物叠压可能会造成玉璧的地弯现象)。沁入的层次从褐色斑块到轻微甘黄过渡自然,特别是重沁褐色斑块区域竟然达到四大块之多,这样的层次变化只能用一个词来说明——丰富(图4)。
图4
可以用近距图进一步观赏,探更深的细节加深理解。
璧①的细部图上有几条很明显的裂,为沁门所在,其中一条沁色的流向很漂亮,这样的沁色流是自然状态下的生成特征,唯有自然状态下才能生成。边沿一处裂缺,从缺上露出的白玉质看,这个裂缺已经消磨圆润,所以是工艺后、入埋前因使用磕碰而造成的人为损伤。从缺上露出的白玉质还可以看出,这是一块优质白玉璧,难不光气灿烂(图5)。
图5
璧②的细部图又有另外的不同特征,且不论褐色沁团的变化,标签纸旁边有一块沁色犹如长江上游“横断山脉”那一带的密集江流形状,近乎向牛毛纹发展。沁入深处(沁入肌理)会形成美丽的结晶斑(图6)。
图6
如果变换角度,无论那一块都可以欣赏其美丽沁色的不同变化,由于条件的局限,无法用多图显示了。
内孔管钻(图7),从远距图看(条件不具备近距观察),璧①开孔的孔璧有细微倾斜,璧②开孔的孔璧直削带边棱。从光滑程度等特征看,璧①似为铜管具钻孔特征,璧②似为铁器管具开孔特征,即从断代来看,璧①应比璧②更早。但是,“经验”往往是会发生偏差的,其实这两件都是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馆藏高古玉,璧①标为汉代玉璧,璧②标为新时期时代玉璧。所以“感觉”仅仅是初步的认识,如果要真正识读一件古玉,还需要进一步的近距离观摩,最好上手把摸。
图7
对于高古玉素器,欣赏容易断代难,所以任何时候“经验”只能作个参考而已,切不可固执己见(当然,如果有条件近距离上手观摩才是欣赏到位)。
本文内容由小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