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兴化府城隍庙爷什么官职(兴化府志莆田县志)

导语:600多岁的兴化府城隍庙,莆田历史最为悠久的庙宇之一

文:林春荣 图:H

01

城隍庙,位于莆田市妇幼保健院旁

城隍神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之由,本来是自然神中的一种。《说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城隍”之词的由来出自班固《西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大约在南北朝时,民间开始城隍神的祭祀。

到了唐代,奉祀城隍神,筑建城隍庙,或是十分盛行的民间祭祀。宋代城隍神的祭祀进入了国家祀典,并开始城隍神人格化,各城所筑建的城隍庙已经选用忠烈之士作为城隍神进行奉祀。

每年腊月廿五,城隍庙都会赈施,图:卡游壶兰

莆田之城隍庙的历史,一直在变化、在演变,一直在丰富、在拓展。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署自兴化县游洋移治莆田县城,始筑子城、谯楼。在兴化军城西北角的清风岭,创建兴化军城城隍庙,主祀城隍神威灵将军。这是莆田之兴化军城最早的城隍庙与城隍爷,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感于历朝历代的忠臣义士之忠诚忠勇忠义,在开国立朝伊始,便敕封天下府城之城隍神祇,抗元扶宋的民族英雄陈瓒被一道圣旨勒封为兴化府城隍爷。洪武三年(1370年),兴化府知府盖天麟在兴化府城内的橄榄巷西北角创建了兴化府城隍庙,旧城隍庙仍留存在清风岭。

图:卡游壶兰

兴化府城隍庙所奉祀的城隍爷,即陈瓒,系城东白湖人,南宋名相陈俊卿的曾孙。在《兴化府莆田县志》中有一段他的志书,“陈瓒,字瑟玉,宓孙,文龙从叔。瓒少有大节,宋末,知必乱,无仕进意,于是散粟帛以济饥寒,曰:‘吾家世受国恩,当为国牧民心耳。’……德祐丙子十一月,帝趋海,命文龙开阃兴仕,瓒倾家财三百万缗,航海以助张世杰,欲授以官,瓒曰:‘吾为忠义所激而来,岂买爵邪?’……景炎二年二月晦,率兵攻林华等,诛之,复兴化军,以其首告于祖庙,遂献于朝。端宗嘉其忠义,命以通判权守兴化,且令乘胜与世杰犄角,复福泉二郡。九月,元唆都以兵攻兴化,瓒号令严整,每巡城,必南向号恸,士皆感奋。十月既望,元兵蚁附登城,瓒力不能支,又率家僮及丁壮五百人巷战,元兵死者千余。瓒被执,唆都欲降之,瓒骂不屈。唆都大怒,车裂于五门以殉。屠城三时,血流有声,世杰以其事闻,赠兵部侍郎,谥忠武。”

陈瓒像

陈瓒之英雄气概,气贯长虹,乃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英雄。正是如此壮烈的义士,明洪武帝才敕封为兴化府城隍庙城隍爷,作为整座城的英雄神祇,授受兴化府城老百姓世世代代奉祀膜拜。正是在这六百五十年间,兴化府、兴化府城、城隍庙经历过无数的暴风骤雨,历受了无尽的悲欢离合,兴化府城隍庙已形成了具有莆田民间特色的城隍爷文化习俗,丰富着城市文化的内容,活跃了民间信仰习俗。

02

或由于历史之烽火硝烟,兴化府城隍庙经历过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贼陷城之后的兵火。明末清初,几番争夺,几番攻城与守城的纷飞战火,城隍庙都有过巨大的损坏与毁坏,也经过多次的重建与重修,才有如此壮阔的建筑规模,留在兴化府历史文化名城里。

庙内尚保存有兴化府城隍庙碑、重修二忠祠碑

明洪武三年(1370年),兴化府知府创建于橄榄巷之西北角,庙宇建筑不详。宣德五年(1430年),莆田县县丞叶叔文重修。弘治二年(1489年),兴化府同知朱海建正殿,两庑、大门。郡人尚书彭韶记。弘治二年所建的城隍庙正殿一直保存下来,已经有五百三十多年历史,是兴化府古城重要的明代古建筑。

先城隍庙正殿建筑

城隍庙大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中间筑石台,祀木雕硬身城隍爷陈瓒神像,神像后壁之屏风扇可以开启与关闭,便于软身城隍爷退出,并移居寝殿。台上还侍立两童子神塑像。殿墙旁立四武将塑像,乃是城隍爷的武将护神。正殿建筑空间空阔、高大、幽深,是莆田历史最为悠久的庙宇之一。

立在城隍门大门内东侧的《兴化府城隍庙碑》,撰写勒刻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是城隍庙时间最久的历史文物,文中详细记载了城隍庙的由来、创建与重建的历史过程,是不可多得的真实的历史资料。

城隍庙大门的石鼓

“殿厅前增抱五间,两旁增两间,皆形如捲蓬,加辟月台为寻者二;东西廊庑十间,今南北各增间一,后增架一,前中各建一篷室;甬道横其前,绵亘上下;外为大门,增旧为三,甓墙两端如眉;中为次门,循旧为三,两增建屋六间,左右连甍,属于两庑……”。在这篇碑文中,可以读出明弘治年间的城隍庙建筑规模,也可以了解到大殿及殿前月台的筑建时间。从弘治二年(1489年)筹划重建,至弘治七年(1494年)竣工告庆,由总督僧纲司都纲文达、副都纲戒净、耆老吕景濬立,勒石林壁,可见整个莆田对城隍庙重建的重视。

03

正殿内“护国庇民”的牌匾

大明王朝的“莆田时间”在前期一百年里呈现着风平浪静的岁月。科甲鼎盛,以一县之举人进士冠盖华夏之千县,莆田士子对兴化府城隍爷心存感激,不断改建、重修城隍庙的各殿宇、两庑,乃至大门、仪门。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莆田县知县何惟憼建寝殿。寝殿在大殿之后,中间以中亭和天井连接,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寝殿原主祀神祇不详,清初“截界”时,迁平海卫城城隍神周德兴神像和夫人像于此,一直沿革下来。这是城隍庙寝殿的创建时间,比大殿整整晚了一百九十年时间。

城隍庙内主祀威灵公

一场旷久的倭乱,彻底打乱了莆田人的幸福生活,长达十一场大规模的进攻,终于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一月二十九晚,兴化府城陷于倭贼。城内的官署府学庙学几乎破坏殆尽,无数的寺院庵岩宫庙毁于兵火,城隍庙也不能幸免于难。据邑人、著名御史林润的奏书《请恤三府疏》中所奏述的“城隍庙几无完屋,残垣断壁,瓦砾遍地”。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兴化府知府易道谈重修正殿。这是清乾隆版《兴化府莆田县志》建置志之坛庙所记录的一段历史事实。

“十八司”

明隆庆六年(1572年),兴化府知府林有源、莆田县知县孙谋建东西两廊,设二县城隍像,筑照墙。这个时候,正殿前两庑之中为县城城隍神像,左莆田,右仙游,皆有塑造神像。

照墙,也叫屏墙,竖立在大门外的石埕南边,与庙前路用照墙隔开,在道教中,是为了不让污秽不法之物和犯禁忌的行人通过,以免触犯神明。

明万历三年(1575年),兴化府知府吕一静令小西湖荷叶交付给城隍庙道士领取,以助城隍庙香灯之用。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兴化府知府钱顺德重修正殿。万历十九年(1591年),兴化府知府陈王庭命道士募修二门,即大门和仪门,郡人、国师、礼部尚书陈经邦作过碑记,勒刻于石碑。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城隍庙道士郑文柄募缘重砌了甬道,重筑月台,建十八司,并塑造十八司神像。十八司的创建与塑像,让城隍庙更加具体掌握人间与阴间两界的神权。十八司,即总管司、延寿司、注福司、注禄司、注寿司、子孙司、功德司、彰彰司、瘅恶司、纠察司、速报司、解冤司、诅咒司、痘疹司、保产司、放生司。

城隍庙的仪门

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创建兴化府城隍庙的正殿与大门始,经过了多次的重建与重修,城隍庙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建筑群,大殿、寝殿、月台、两庑、县城隍两厅、戏台、仪门、甬道、十八司、大门楼、照墙,已是明代兴化府城最大宫庙之一,也是明代莆田五大宫庙之一。

城隍庙的正殿

明崇祯四年(1631年),城隍庙道士杨大琯、郭稷重修了正殿,重建了仪门。仪门,面宽五间,进深一间,为石木结构,单檐歇山顶,柱亭式风格,以花隔四木扇栅面分隔前后台。仪门三个门内各建石甬道通月台。在几根石柱上勒刻道士杨大琯、郭稷募建的字样。

杨大琯、郭稷等道士还对整座城隍庙进行大规模的重修,自大门、甬道、仪门、十八司、官厅、寝殿、道居、客窠,皆撤旧更新,又在庙的东西建楼。陈经邦孙、户部郎中陈钟岱有碑记。

04

又一场历史上的血雨腥风,让兴化府城蒙受着十五年的烽火硝烟,多少次的攻城与守城,轮番残酷地进行着。但兴化府城隍庙那气势恢宏的建筑物并没有遭受多大的损失,因为此后的莆田志书中并没有城隍庙损坏的文字资料,也没有大规模重建的历史记录。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城隍庙道士姚于尊重建殿庑。从《莆田县志》上这几个简单的文字中,却发现城隍庙之重建情景,城隍庙只有正殿(大殿)和寝殿(后殿),重建殿庑,说明着城隍庙这两座殿都经过重建,应是在原来建筑基础上的重建。在这次重建中,两庑及十八司也在重建之列,重修了戏台,塑造了新的城隍爷神像。

城隍庙内部

清康熙年间的重修与重建,最终形成了城隍庙之后三百年的规模和布局,城隍庙在一场二百多年岁月静好的春秋里,烛火常明,香烟萦绕,一些发自最广泛民间的信俗也已渐成,约定俗成的庙会已然是城隍庙文化的重要内容。

城隍庙每一年庙会活动十分丰富多彩,但主要有这么几场:正月十三日晚元宵,农历五月十九日城隍爷诞辰纪念,农历六月初八夫人妈诞辰纪念,一年三次的“祭孤”。

正月十三元宵冥,正殿祭台上排列着数百盏的盛筵,其中中央特别供奉着一个骰盆,里面6粒骰子皆红点彩,寓意着兴化府城二十节气平安之意。

农历五月十九日,城隍爷诞辰日,也有传说是为洪武皇帝敕封天下城隍神爵号为“监察司厅城隍威灵公”的诏到之日。这一天城隍爷庙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十八司神像前站满了各类诉告、祈祷之信众,香火也特别旺盛。戏台上演绎着莆仙戏,但信众主要在点烛燃香,行九跪三叩之大礼,祈求一家平安。

“祭孤”,本是明代开始的祭祀厉坛,由地方城隍爷监祭的一种仪式,主要是祭祀境内的“无主孤魂”,谓之为“厉鬼”。每年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农历十月十五的正元节是“祭孤”的即定日子。通过祭祀“孤魂野鬼”,不让这些“厉鬼”危害百姓。

城隍庙内的戏台

兴化府城隍庙还有一个习俗,叫“看鲁戏”。每年大年夜,城隍庙戏台上依例演一台木偶戏,叫“鲁戏”,那些欠债的穷人,三十晚上不敢留在家中,无路可走,就到城隍庙戏台前看“鲁戏”守岁。这种时候总有一些乐善好施的善人,派人分发“红包”,甚至大米,帮穷人度过难关。

兴化府城隍庙这些来自民间的习俗就在清朝固定下来,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发展,并深入在兴化府城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心中。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兴化府城隍庙又一次大规模重修,这距上一次的重建与重修已有二百年时间。在兴化府城隍庙庙志上,记载着重新雕刻并开光了城隍爷神樟木像,迁旧泥塑像于寝殿之左。重新修建了戏台。

05

兴化府城隍庙祭孤出游,图:莆田大菜头

兴化府城隍庙从清光绪年间重修之后,又经过一百年跌宕起伏的时代洪流,如今依旧保存在兴化府古城的一个繁华的角落。城隍庙包括前大埕、大门、仪门、庭院、月台、正殿、寝殿,仍以其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为兴化府古城留存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城隍庙大门楼,五开间,前后半开间门廊,双扇庙门两旁置抱鼓石,大门门楣上悬挂着“兴化府城隍庙”的竖匾。在大门的背面门楣上悬挂着一个巨大的“算盘”,据传说,凡是经济纠纷、账目不清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到城隍庙借用大算盘,在城隍爷面前盘算清楚,把帐算清。这个大算盘可以说是兴化府城隍庙独有的,是否与莆商众多有关系?那就不得而知了。

仪门上“看报应”匾额

仪门自明崇祯四年(1631年)重建之后,并没有受到损坏,砖木结构,古色古香,“鬼神“像俱全。仪门宽五开间,进深一开间,石栏杆,木屏墙,中间的大门额上挂着一块题书为“看报应”的主匾。仪门中门的左右柱子挂着一副木刻的对联,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

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

兴化府正殿乃是莆田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大殿之一,重檐歇山造,门廊宽阔、宏大,尤其是那五块巨大的门前石,厚重而深沉。与古旧的月台相连,浑然一体。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迈进大门的一进略为低一些,整座大殿全部用条石拼凑而成,森严、庄重、肃静,这些为大明朝宣德年间的构件确实庞大,令人惊叹。整座屋架由八根石柱支撑,木梁、石梁均为上等材质,不愧为莆阳第一庙。

在正殿上有一副对联说出了城隍庙城隍爷问察世间的警示,也指引着无数仍在迷途中徘徊的人,感悟与感恩。

为恶必灭,为恶不灭,祖宗有余德,德尽而灭。

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宗有余殃,殃尽而昌。

寝殿或为清光绪年间重修,单檐歇山造,面宽五间,进深两间,供台上主祀与配祀的神祇众多,东面墙壁和西面墙壁上,均彩绘着“十八层地狱”的惨状,警示后人,意味深长。

本文内容由小梓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