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教史(崂山道教简介)
导语:文话崂山丨声名隆起的道教名山
唐代,道教达于鼎盛期。著名诗人李白“劳山餐紫霞”的名句和唐玄宗敕令采炼崂山的活动,特别是唐玄宗钦命崂山为“辅唐山”之举,大大提升了这座道教名山的声誉,成就了崂山采炼仙药名山的盛名。唐末,远离大分裂、大动乱的崂山道教,凭借独特的地理历史条件,独步世外,赢得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期。
声名隆起的道教名山
李哲玄东游至崂山,留居太清宫,成为见诸道教史料记载的第一位崂山道士。循踪而来的刘若拙,又为这座道教名山增添了浓墨重彩。尽管当时中国道教已从巅峰期跌落,但崂山道教却“风景独好”,在道教学者的努力下,道教理论方术颇具建树,呈现前进的趋势,随着内丹派学者纷至沓来,进入了名道辈出的发展时期。
图丨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 王华
安史之乱狼烟突起,使唐玄宗立朝以来的道教鼎盛期戛然而止。“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诗),不仅使李唐王朝从极盛走向衰亡,而且战争烽火还波及道教,“正教凌迟,两京秘藏,多遇焚烧”,各地的宫观庙庵均遭受战乱的洗劫。唐代末年,正处于五代十国大分裂的历史前夜,藩镇割据,纷争不已,战乱连绵。山东地区遭受战乱劫掠尤甚,加之灾荒交并,天灾人祸造成人口大量逃亡,使道教陷入衰败境况,以致“奉道者,千万人中一二矣”。乱世纷纭中,崂山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道教发展进入超然独步的活跃期。
图丨摄影 仲磊
唐天祐元年(904),师从罗浮道人的李哲玄东游至崂山,对崂山之山海奇观、洞天福地十分依恋,又与张道冲、郑道坤、李志云、王志成等诸公志同道合,相交甚洽,于是留居崂山太清宫,建筑宫舍,修行布道。李哲玄由此成为见诸道教史料记载的第一位崂山道士。20年后,访道而来的刘若拙首次踏上崂山,入太清宫访李哲玄,他的到来,又为这座道教名山增添了生彩的一笔。此时,从巅峰跌落的中国道教虽然处于低潮,但在道教学者的努力下,道教的理论方术却很有建树,在低潮中呈现前进的趋势,其突出标志便是道教经术从外丹术向内丹术转变的开始。内丹术是与外丹术相对的一种内修方法,内修精、气、神,结丹于体内,以达到长生不老。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李哲玄的到来及其布道活动对于崂山道教便具有特殊的意义,成为一种发展机遇,一次文化提升。
图丨相传此棵龙头榆为李哲玄亲手栽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摄影 曲知帅)
罗浮山,作为隋唐两代道教内丹派学说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李哲玄最初入道修行之地,罗浮道人将其“引入罗浮山中,传授大道,潜修多年”,深得内丹术之玄妙。李哲玄来崂山后,“自居山庵,不言不食,日阅黄庭经以为常”。《黄庭经》是道教内丹术的养生要笈,李哲玄如此手不释卷,可见对内丹术的修为和传播何等专一,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哲玄来崂山立教的深意所在。所以,李哲玄来崂山,不仅为这座道教名山带来了声誉和道缘,还带来了众多名道在崂山的集聚,更重要的是将内丹术引入崂山,从此开始了内丹术在崂山的传播。可以说,在崂山道教发展史上,李哲玄是一个界碑式的人物,在他之前,崂山曾以炼制仙药之地而闻名,李哲玄之后,崂山即以内丹术的传播之地而声名隆起。伴随内丹派名道纷至沓来,崂山道教秉持内丹派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名道辈出的发展时期。
图丨唐朝末年,李哲玄扩建庙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
图丨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 刘明元
有关刘若拙入太清宫访李哲玄的初衷与经过,至今未有史料详载,但综合天、地、人三和之缘,可以做这样的推想:他的慕名来访,一是慕崂山道教名山之名,占得地利;二是正值内丹派学说方兴之时,占得天时;三是慕李哲玄之名,他渴望就内丹派理论做一番面对面的探讨,而学养深厚的李哲玄则是最适宜探讨的对象了,又占得人和。
图丨崂山太平宫,原名太平兴国院,是宋太祖为道士刘若拙敕建的皇家道场。
所以,李哲玄崂山立教与刘若拙来访,还促进了崂山道教理论的活跃与繁荣。李哲玄后来为崂山赢得的声誉,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广顺三年(953)。这一年久旱不雨,灾疫流行,李哲玄在京都奉旨祈雨,天降大雨,灾疫顿息,名声日隆,敕封道化普济真人,成为崂山道教史上第一位得到敕封的道士。
图丨传说李哲玄在这里拜斗修真,见红光从天而降,由此得道成仙。
在拜斗石上还留有“本宫始祖李真人 哲玄号守中子 敕封道化普济 真人于唐天祐 元年甲子至 本宫拜北斗于此”的石刻,给人们留下无数遐想。
(来源: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 编辑 房瑶瑶 监制 李娜)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