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隋朝杨坚和杨广是什么关系(隋炀帝杨坚简介)

导语:隋朝(杨坚、杨广、杨侑、杨侗)

隋朝杨坚和杨广是什么关系(隋炀帝杨坚简介)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杨坚代周

杨坚出身北魏六镇之一的武川镇,父亲杨忠随独孤信入关,在西魏宇文泰建立府兵时,任十二大将军之一,成为关陇贵族地主集团的重要人物。

北周时杨忠任柱国大将军、大司空,封随国公。

宣帝时,杨坚任上柱国、大司马、大前疑,成为北周集团的核心人物。

大象二年(580),宣帝死、静帝年幼,杨坚在刘昉、郑译支持下辅政,平定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反抗,翦灭北周宇文氏家族。

大定元年(581),杨坚代周称帝,建元开皇、定都长安、改国号隋。

2.统一南北

隋朝采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经济及军事力量得到加强。

陈朝政治腐败、疆域狭小、人口锐减,北强南弱的局面形成。

(1)处理与突厥的关系

派兵驻防北部边境、修筑长城,从军事上加强防御;

采纳长孙晟‘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建议,联系西突厥达头可汗击败东突厥沙钵略可汗,促使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

(2)征求灭陈策略

定下从长江上游、中下游夹击陈国的作战方针。

采纳高颎建议,利用南北差异,干扰陈国的农事活动,废其农事、困其财力。

(3)萧梁政权

南朝梁武帝萧衍孙萧琮建立,前后三帝,历时33年。

实际上是北朝西魏、北周、隋的附庸。

开皇七年(587)废梁国,扫平了灭陈统一的障碍。

(4)灭陈过程

开皇八年(588)晋王杨广为尚书令,全面负责灭陈战役,发动全面进攻。

开皇九年(589)陈叔宝优柔寡断,贺若弼、韩擒虎攻占建康,陈朝灭亡。

(5)影响

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政治分裂,开创了此后近三百年的一统局面。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推动了民族融合,消除南北经济交流障碍。

作为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为唐朝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1.改革官制

(1)废六官,设五省:尚书、内史(中书)、门下、秘书、内侍。

前三省负责政务,内史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行政,下设吏、礼、兵、度支(民)、都官(刑)、工六部。

三省六部制从此确立,开创了中国官制的一个新阶段,是中央集权化的体现。三省长官同为宰相,职司上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断专权,以加强皇权;三省相互补充、集思广益,有利于提高执政与决策水平。

(2)设三台:御史台、谒者台(炀帝设,掌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申奏)、司隶台(炀帝设,巡察京畿)。

(3)废勋爵虚职: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抑制周、齐显贵势力。

(4)地方推行两级制:省并诸郡,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炀帝又改为郡、县两级制。合并州县、裁汰冗员、节省政府开支,提高行政效率。

(5)改革选官制:改变汉、魏地方长官自辟僚佐制,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命。

废除九品中正制。地方官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汇报工作),称为朝集。

2.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开皇十年规定,丁年五十免役收庸。

3.府兵制的发展

(1)完成兵、农合一,士兵属州县,皆入民籍。

(2)机构上,设十二卫大将军,直属皇帝。

炀帝时,各卫所统兵府改为鹰扬府,由郎将和副郎将统领。

(3)意义

府兵制进一步与均田制结合,统率权集中在中央,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4.调查户口

“大索貌阅”、“输籍定样”。

5.改定刑律

开皇三年(583)命苏威、牛弘制定《开皇律》十二篇,分死、流、徒、杖、笞五等刑名,废除酷刑、简省刑律,法行宽平的原则适应了新王朝建立之初世望宽平、人心思稳的政治需要。

制定律法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和地主阶级的利益,将北齐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之条,‘八议’使得贵族官僚在律法是享有特权。

大业三年(607)炀帝令牛弘撰《大业律》,律法再次减轻,但未很好实施。

6.创立科举制

(1)西魏、北周的选举:突破门第限制。

(2)隋初文帝废除中正制,令诸州岁举三人。

(3)炀帝创建进士科,相继设立明经、秀才、进士,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创立。

(4)意义

选举制度的重大变革,改变了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弊政,扩大招揽人才的门路,为庶族地主参政创造条件,适应了庶族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削弱了地方的士族势力,有利于封建政府选拔人才,扩大中央政府的统治基础。

反映了士族衰落和庶族地主发展的趋势。

7.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和南北联系

仁寿四年(604)隋炀帝即位,为加强对华北、江南等地区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炀帝建东都,除洛阳居天下之中、便于控制全国,也有解决经济消费的意义。以东都为中心,下令开凿大运河,南起余杭(杭州),向西北至洛阳,又折向东北至涿郡(北京),全长4000余里。

大运河在南北交通上发挥重要作用,为沟通南北经济、文化联系作出巨大贡献。

三、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1.突厥

开皇二年(582)突厥沙钵略可汗侵隋,杨弘、豆卢绩、窦荣定、高颎及虞庆则迎击,沙钵略战败引起突厥分裂。

开皇十九年(599),隋封东突厥突利为启民可汗,双方关系密切。

仁寿三年(603)西突厥内乱,掀起反对达头可汗的斗争。

大业七年(611)处罗可汗降隋。

2.吐谷浑

鲜卑慕容部分支,西晋末迁徙至青海地区,建立吐谷浑国。

开皇元年(581)元谐在青海击败吐谷浑。

开皇三年(583)梁远再次击败吐谷浑。

大业五年(609)裴矩经营西域,杨雄、宇文述打垮吐谷浑,慕容伏允逃走。

在吐谷浑设郡开屯田,保护西域商道。

3.台湾(流求)

大业三年(607)派朱宽到流求。

大业四年(608)令朱宽至流求招降,不从。

大业六年(610)遣陈稜、张振州灭之。

四、社会经济发展

1.发展经济的措施

(1)颁布均田令:开皇元年(581)废除苛敛,整顿均田制。

(2)改定赋役(租调力役制度):

开皇十年(590)允许50岁以上者纳布绢代役,西魏北周丁庸而来,唐代制度化。

隋炀帝时,免除妇女、奴婢、部曲赋,再次减轻百姓的负担。

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经济繁荣。

(3)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输籍法):

大索貌阅:开皇五年(585),在全国彻底清查户口,根据户籍簿上登记年龄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

输籍定样:开皇五年(585),采用高熲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

利于国家保障赋税收入,打击豪强世族,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生产发展。

(4)整顿钱币和度量衡

铸‘五铢钱’,解决钱币紊乱、轻重不一的问题,利于商品交易,促进工商业发展。

2.社会经济的繁荣

(1)农业发展:农业人口增长,垦田面积巨增、水利工程兴修

(2)仓储丰实:构筑粮仓,除官仓外,下令诸州共立义仓,作为地方赈灾之用

(3)手工业:纺织业、制瓷业(青瓷、白瓷)、造船业(五牙战船、龙舟)

建筑业:李春赵州桥、宇文恺观风行殿、何稠六合城

(4)商业:长安两市(都会、利人),洛阳三市(丰都、大同、通远)

3.营建东都和开凿大运河

(1)开运河的目的:

政治: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

经济:满足隋朝中央政府机构的需求

军事:便于运输对高丽战争的物资运输

文帝时广通渠,炀帝时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江南河四段。

(2)意义

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南方的经济重心与北方的政治军事重心的联系,有利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了政治统一。

五、隋朝灭亡

1.隋文帝时期社会矛盾的积累

隋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开皇之治’。

隋王朝的建立是通过宫廷政变实现的,是士族内部权力的转移,因此门阀士族垄断的格局并未改变。隋代的均田令,扩大了品官授田数量,实际上是确保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

隋文帝个人性格及晚年变化,刚愎自用、言路堵塞,促使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

2.隋炀帝暴政和社会矛盾激化

隋炀帝即位,隋朝的国力武功达到极盛。

修建东都、开凿运河,但役赋繁重、刑法苛暴。

再加上穷兵黩武,频频繁发动对外战争,远征林邑、亲征吐谷浑、三征高丽。

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个人奢侈享乐,三下江都、六巡北塞。

水灾、大旱、时疫交相发生,严格把控官仓,致使百姓生活极其困苦。

置常规法典于不顾,擅自滥刑酷罚,恢复诸多已废除的酷刑。

3.农民起义

(1)王薄起义:大业七年(611)长白山(山东章丘),反徭役、反兵役性质

(2)瓦岗军:翟让、李密

(3)河北义军:大业十三年(617)窦建德乐寿县(河北献县)称长乐王。

(4)江淮义军:杜伏威、辅公祏

(5)杨玄感起兵:大业九年(613)杨素子礼部尚书杨玄感黎阳起兵

4.隋朝灭亡

大业十四年(618)宇文化及缢杀炀帝

李渊废杨侑,长安称帝,建元武德,都长安,定国号唐

5.结局和影响

(1)结局

武德元年(618)童山大战,李密重创宇文化及,王世充突袭李密,瓦岗军起义失败。

武德三年(620)窦建德救援王世充,失败被俘斩。

武德五年(622)杜伏威降唐,次年辅公祏自立为帝,被镇压。

(2)影响

自东汉末黄巾起义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农民起义,粉碎了残暴腐朽的隋王朝,扫出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打击了地主阶级,直接消灭了一批士族官僚,减轻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土地兼并,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充分显示出农民起义推翻和改造封建统治,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作用,具有反徭役、反兵役和反人身依附的特征,给唐初统治阶级以深刻教训,促使唐王朝进行调整,为唐朝的繁盛创造条件。

本文内容由小舻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