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字的地名有哪些(两个字的地区名字)
导语:极其常见的两个字组成地名,百分之九十的外地人把它读错
你能读准这个地名的读音,我就把这两个字吃了!
出合肥新桥机场,经G40沪陕高速西行5公里,转济祁高速北上,至寿县境内,有一服务区“芍陂”。你念吧,念出这个地名的读音。如果不是本地人,你能念准,我就把这两个字吃了!
芍陂是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叫安丰塘。据说是春秋时期楚国由孙叔敖建设,大约楚庄王时代(公元前598~前591)。芍陂引淠河水入白芍亭东成湖,东汉至唐可灌田万余顷土地。隋唐时期属于安丰县境,后圮废。1949年后经过整治,现蓄水约7300多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2万公顷。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被称为“天下第一塘”。
“芍陂”一词始见《汉书·地理志》,西汉设陂官专管灌溉维修。陂官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bēi guān,意思是汉时郡国主管陂塘事务的官吏。陂 bēi(1)池塘:~塘。~池。千顷之~。(2)水边,水岸:东海之~。(3)山坡,斜坡:“~南~北鸦阵黑,舍西舍东枫叶赤”。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芍陂稻田。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遗址,伴随出土的有汉代都水官铁锤等文物。芍陂主要水源来源于淠河。芍陂的灌区面积可达万顷。《水经·肥水注》详述芍陂的源流,工程规模,并指出陂有五门(水口),吐纳川流。发展到隋代,经整修增辟为36门。延续到宋代,这36水口仍可起到按照水量出入增减、调节灌溉用水先后次序的作用。明嘉靖《寿州志》详记当时36门的具体名称及其经流地点,灌渠总长达783里。清代芍陂水门迭有兴废增减,乾隆至光绪间均为28门。三国、南北朝时曾多次受到战争波及,唐宋以来,则多为地主土豪占垦和盗决。芍陂设置减水闸,明成化十九年(1483)始见记载。系因地主土豪占陂为田,蓄水面积缩小,雨季汛涨时,地主为避免私田被淹,便盗决陂堤泄水,涸出塘底,续行占垦。为防止盗决和占垦,故设置减水闸进行控制。清乾隆二年(1737)始在众兴集以南,建筑滚水石坝。到民国年间,芍陂灌溉效益越来越低,1949年实灌面积仅8万多亩。现为淠史杭灌区的一个反调节水库。
芍陂经过历代的整治,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东晋时因灌区连年丰收,遂改名为 "安丰塘”。如今芍陂已经成为淠史杭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灌溉面积达到60余万亩, 并有防洪、除涝、水产、航运等综合效益。为感戴孙叔敖的恩德,后代在芍陂等地建祠立碑,称颂和纪念他的历史功绩。1988年1月国务院确定安丰塘(芍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安丰塘四周的风景特别优美。你要问路的时候,既可以问“安丰塘”,又可以问“芍陂”。但是,你千万不能问“(sháo pí)”,一定要问“(què bēi)”。不然,你的脸真会“烧皮”哈!这是自古传下来的读音。至于怎么得来的,我也不知道。实在拿不准,就喊它的小名——“安丰塘”吧!鱼肥水美,宜游宜居,确实值得一去!
本文内容由小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