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影视

汉服禅衣(汉服和禅服有什么区别)

导语:穿上汉服去古意悠悠的禅院,你的心放飞了吗

汉服禅衣(汉服和禅服有什么区别)

  中华民族素称礼仪之邦,向来注重以礼治国。于是衣冠被注入了“礼”的元素,承载着“教化”功能。

中华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始于西周,盛于汉唐,又以汉民族最为典型,故称为“汉服”。汉服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象征着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

后来,更是与礼制紧密结合,从天子到庶民,从衣着款式到选料用色都有严格规定,不得逾制,否则即为大逆不道,有着被杀头的危险。如汉朝天子玄色(黑色),辅以正红;唐宋以后,明黄成了皇家专用色,赵匡胤“黄袍加身”即天子位,成了一段著名公案。正因为此,满清入关之后,即下达“剃发易服令”,违令者杀头,意在摧毁汉人的民族意志。至此,延绵近两千年的汉服文化一时中断。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产生宗教的土壤。在我看来,也许这正是中国文化的高明之处和独特之处。构成宗教的几个要素中,独立的神祗系统、经典教义、严密组织形式等,在中华文化中都已注入到日常生活中来了。儒家尊天敬地远鬼神、祭神如神在。无论是朝庭的祭祀大典还是百姓的祭祖活动,虽有规模、程序的繁简之别,但其心境是一致的。

佛教自西竺传来,一入中土即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相生,相得宜彰,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禅”。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指个人在不断的修持中实现“顿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悟”到的什么呢,天道人道,人性的真谛要旨。其实,把儒家和佛家(或是禅宗)对世界的认知过程和某些观点抽象掉,其修心、修身,与人为善,乃至其所要达到的终极理想大体上是一致的。儒家追求成圣,佛家追求成佛;儒家说人人皆可为尧舜,佛家说人人皆可成佛,两者没有什么不同。

近年来,随着国运复兴,传统文化大有东山再起之势。国人在“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下奔走了一百多年以后,蓦然回首,发现无论是民主还是科学,都无法完全医治我们民族精神之疾患。于是,正如当初率先“打倒孔家店”的先知一样,有很多有识之士把目光重视转向了传统,开始重新审视已经融入到我们血脉根植于基因里的传统文化,国学热、汉服热等便应运而生。

应该说,汉服与禅,本来就是同根同源。故而穿着汉服来参禅悟道,便显得特别自然,丝毫没有违和感。 

药山,作为禅宗祖庭,我早就心向往之。当得知常德传统文化促进会、汉服天下俱乐部组织赴药山举办“汉服禅修活动”时,我欣然应约参加。 

初到药山,顿觉大失所望。既没有高大巍峨的宫殿,也没有曲径通幽的禅院;既没有看到虔诚跪拜的信徒香客,也没有听到空灵悠扬钟鼓磬声,只有三两栋残败的建筑凋落在荒径野草间。但寺院知客很快就打消了我的疑虑。知客俗姓刘,我们尊称为刘师兄,很年轻,自称是江苏人,长得很是帅气。谈吐文雅而精道,娓娓而谈中便把禅宗的源流与特点及现世的应用,说得很是清楚。随后,刘师兄带我们辗转来到三公里外的“竹林禅院”,应该说这才是我们此行的重点。

竹林禅院,是药山寺当前进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两排唐式建筑依山而起,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禅院前有一口山塘,水质清澄。环绕在塘的三面的是荫翳蔽日的楠竹林,有小径直入竹林深处。举目四望,只见满眼苍翠;侧耳倾听,唯余涛声虫鸣;清风徐来,周身爽彻;静立冥想,思虑宁寂。我还未入禅院,便先有了三分禅意。

在斋堂用餐,我们学着寺院师傅们样子,念供养偈,作临斋仪,第一次在静默中吃了一餐真正的斋饭。在临湖轩,我们在苦茶的氤氲中交流分享各自对佛与禅的体会和感受,互相启迪,同悟大道,共修禅心;在观音堂修晚课,我们在鼓乐声中随师傅唱经跪拜,舒缓平和的佛乐让浮躁而充满欲念的心变得宁静安详!

我返回的车上,我把身上大袖长襟的汉服脱下,露出了日常夏装,顿觉步履轻狂、了无禁挡,与先前长袍在身时截然两样。我分不清到底是汉服约束了我,还是禅意禁锢了我;在禅院里我的心是空灵的,在车上我的身手是解放的,我不知道哪个才是真实的我。

在落霞满天的时刻,我与活动组织者一一作别,看着她裙裾飞扬的飘逸身影,突然想到苏轼《赤壁赋》里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眼前浮现的是伯牙临水调弦的情景,难道禅修归来,我要穿越了么……

本文内容由小里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