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北魏文帝是在什么情况下改革的(魏文帝改革的作用)

导语:北魏文帝改革一一有胆有识,排除万难

北魏文帝改革一一有胆有识,排除万

北魏自从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败,老百姓受到鲜卑贵族和大商人的压迫,并不断展开了反抗。北魏延兴元年(471),魏孝文帝即位后,决心实施改革。

为了使朝廷的收人增加,百姓的生活能提升稳定,孝文帝大力实施改革。首先,规定了宫员的体禄,对贪官污吏严厉查办;其次,他鼓励开垦荒地,实行“均田制”并将土地分给百姓。男性每人分得40亩,女性每人分得20亩,让他们种植水稻、小麦等。凡获得土地的百姓必须向朝廷缴纳税收,并按朝廷要求服役。百姓死后,分得的田地均属朝廷所有,但另外分配的桑田除外

孝文帝并不满足这样局部的改革,他想,要将改革深入,就必须要从土地、文化、政治等方面全面人手。于是,他决定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但明说恐怕会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孝文帝决定巧施计策。在一次早朝上,他提出要大肆进攻南齐。群臣激昂,一致反对,其中以任城王拓跋澄反对的声音最响孝文帝在朝廷上厉声质问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难道你要阻止我用自己的兵吗?”

拓跋澄并无退缩之意,进言道:“天下皆是皇上的,皇上就应该爱惜才是,我明知开战会给百姓带来灾难,焉有不说之理?”孝文帝伴装沉思。他们哪知道,这只是孝文帝的迁回之术而已。

下朝后,孝文帝单独召见拓跋澄,对他说:“刚才在朝廷上,我故意责骂你,那只是做给大家看的。我认为平城乃武地实在不适宜改革。故而我假意出兵伐齐,实则是想借机迁都洛阳而已,你看此事如何?拓跋澄恍然大悟,连连表示赞同。得到拓跋澄的支持后,493年,孝文帝举兵30万,南下洛阳伐齐。

此时正值秋季,秋雨绵绵,行军受阻。而孝文帝固执己见,披甲戴盔命令出城即将行至洛阳时,本就不赞成攻打南齐的大臣们再次出来阻拦,以秋雨不便打仗为由碍孝文帝。

军令如山,孝文帝举旗厉声道:“我30万大军行至此处,若无功而返,岂不是遭人笑话,”转而又道:“若大家依旧不赞成攻打南齐,那就只有将国都迁至洛阳,这样才不至于落人话柄,事发突然,大臣们面面相觑,还来不及细想,孝文帝便命令道:“时间紧迫,赶紧表态,成攻打南齐的站左边,赞成迁都洛阳的站右边。

一个鲜卑贵族立即站出来说:“只要不政打南齐,我愿意迁都洛阳!“众大臣略为权衡之赞成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即可免去战乱之苦,两相比较,对厌倦了战事的大臣们来说,迁都是准一避免战乱的选择。

安排好洛阳的事后,孝文帝即展拓澄回到平城,向停留在那里的官员讲述迁都的好处不几日,他又亲自回到平城,召集留守的官员,共同商议迁都一事 。

说是商议,实则是巧施命令,贵族官员中,还有一些不想迁都的,罗列了种种迁都的坏处,都被孝文帝一一推翻,见大势已去,其中一些不想迁都的官员还存有一丝侥幸,提议要占卜。

孝文帝立即反驳道:“占卦是对未知的、无法作决定的事才管用,如今迁都已成定局,占卦又有何用?治理天下,当四海为家,才能体恤民间疾苦,哪有守着一个地方不走的道理?何况,迁都一事历代都有,我迁都也不应遭到质疑才对。

孝文帝一番话说得那些官员哑口无言,也只好顺应变化。

迁至洛阳后,孝文帝便要大肆改革,土地改革已初见成效,接下来就是文化、民俗改革了

在朝堂上,孝文帝问大臣们:“你们说,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

拥藏孝文帝的拓跋澄立即站出来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孝文帝理所当然地道:“那我说改革,你们可再不能反对了。”

接着,孝文帝便宣布了几条新法令

改说汉语。30岁以上的人接受能力较差,改说汉话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但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廷为官的官员必须立即改口,违者轻降职,重则职改穿汉人的服装改汉姓。北魏皇室本姓拓跋,此时改为“元”姓,孝文帝带头改名为“元宏”,并鼓励鲜卑族人与汉族人通婚

孝文帝有胆有识的一系列改革,为民族统一、土地制度等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本文内容由小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