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对立面的一致与天人合一的成语(天人对立的解释)

导语:对立面的一致与天人合一

对立面的一致,德意志库萨的尼古拉和意大利布鲁诺用语。指对立面同一的矛盾原理。古希腊哲学中已经出现了对立面统一思想的最初萌芽。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从无限者中分离对立物;阿那克西米尼提出凝聚与稀散;毕达哥拉斯提出10对对立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一切都由对立而产生的矛盾普遍性思想。柏拉图阐明思想领域中对立双方是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说明了大与小、同与异、存在与不存在、运动与静的结合与转化,其通种论中探讨普遍概念(种)的相通与结合。亚里士多德也探讨了有和非有、一和多、种和属、整体与部分、个别与一般、质料与形式、潜能与现实等范畴的联系、依存和转化。尼古拉(库萨的)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对立面同一的矛盾原理。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可分为感性、理智、思辨理性和直觉四个阶段,感性与理智是片面性的观点,思辨理性发现对立面可以调和,而在直觉中则对立面合而为一,达到了一致。他以这种理论论证极大与极小合而为一的泛神论思想,并从数学上对这种理论作出论证:直线与曲线是一致的三角形与直线是一致的。三角形与圆也是一致的他还以对立面一致思想论证肯定与否定是一致的,并推论出神秘主义神学中的否定神学是正确的。否定神学强调对神的属性的肯定,不如对神的属性的否定,因而对经院哲学的神的属性论证表示怀疑。

布鲁诺认为一个对立面是另一个对立面的基础,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体。认为点与面、中心与圆周、有限与无限、极大与极小都是一致的。以库萨的尼古拉与布鲁诺为代表的对立面一致的思想经康德发展为二律背反,又经费希特、谢林的继续发展,到黑格尔提出了唯心主义辩证法体系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对立面同一的理论,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改造而成为唯物辩证法。

明清之际王夫之较多提到“天人合一”,指的是天人交互作用。他认为自然的天是气之“升降飞扬,莫之为而为万物之资始者”(《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但人不能“任天”,而要“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也”(《思问录·内篇》)。清戴震提出必然与自然的区别,“夫人之异于物者,人能明于必然;百物之生,各遂其自然也”,又“适完其自然”(《孟子字义疏证》)。近代,严复、孙中山继承和发挥了我国古代“天人相胜”的思想,严复主张“与天争胜”,批评斯宾塞的“任天”思想,认为进化虽是自然法则,但人在进化面前并不是消极无为的,强调“人力”、“合群”在进化中的作用。孙中山也主张“人事胜天”,并把自然科学引入“天人之辩”,解决了人如何胜天的问题。

很多人误解如今常用的&34;为破坏自然的一种狂妄,为此颇有深恶痛绝。实际上,破坏自然的人类群体一般是只谈消费、索取,不谈&34;精神的。&34;的现代本意,首先是掌握并控制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本身就是一种&34;,使人类脱离了动物低层次生存,使人类和自然的互动不再是一种低层次的被动控制,变成了主动控制;其次,掌握自然规律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让自然与人类都向有益的方向发展,这是更高层次的&34;,人类历史整个就是顺应规律、改造自然的历史。

天人合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和统一。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是天赋的,认识了自己的善性便能认识天,要求通过尽心、养性等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中庸》也提出类似的观点:“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庄子则认为,天与人本来就是合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只是因为人们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天与人的统一。主张“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北宋张载说:“天也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关于天人的各种学说,都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之协调、和谐与一致,此实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

以上内容来自《英语思维》(石海浪著)课堂学习笔记

本文内容由小碧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