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曲靖爨文化简介(曲靖传统文化爨文化)

导语:曲靖最神秘的文化—爨(cuan)文化

传说爨氏家族是三皇五帝中第三大帝颛顼的后裔,隶属当时彝族的一个分支,班彪、班固、班超是他们的先祖。汉武帝时期为奖励他们编写史书有功,给了一块封地为“爨”,从此就以封地为姓氏,封地范围内的姓氏都改为爨姓。爨氏家族中彝族是主体民族,在历史上彝族也称爨人,爨氏家族的发展壮大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诸葛亮南征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政策,使得爨氏家族从人数和统治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扩展。隋朝爨族开始分裂成东西两爨,到了唐朝唐昭宗天复二年,爨族最终被唐所灭,并将爨氏家族人员驱赶出所居地区,从此不准再有爨氏之姓。有400多年统治历史的爨族从此在历史上消失。

最具代表爨文化的是两块爨碑。小爨碑又叫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质为沙石,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于曲靖越州扬旗田出土,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移植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爨碑亭。196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爨宝子碑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爨宝子碑碑首为半椭圆,整碑呈长方形;高183厘米。宽68厘米,厚21厘米。碑额题衔5行,每行3字,碑文13行;碑下端列职官题名13行。全碑共402字。碑左下方刻有咸丰二年七月曲靖知府邓尔恒的跋,记录碑的出土及移置经过:

咸丰二年,曲靖知府邓尔恒一日进厨房,偶尔发现豆腐上竟有字迹,仔细辨认,知此乃史书所记述的爨书痕迹。他惊异之余,忙唤厨师询问,方知卖豆腐的是城南五十里越州扬旗田人氏,碑石乃在耕地时发现,搬回家做压豆腐的工具。邓尔恒喜获珍宝,忙派人将碑石搬回府中,后置于城中武侯祠内(今曲靖火柴厂)。

爨宝子碑从清咸丰二年发现后,引起极大重视,尤其书法爱好者纷纷赶来拓本珍藏。1927年,军阀混战,曲靖屡遭兵乱。此碑被抬去修筑工事,濒临厄运,后来被县城中一位靠拓售此碑为生的寒士张士元发现,搬回家中做榻,才得以保存下来。后由云南省教育厅拨款,在曲靖中学内建爨碑亭保存。 大爨碑又叫《爨龙颜碑》,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此碑现在陆良县东南二十里的贞元堡(又名薛官堡)小学内。1961年经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国家曾拨专款,在县文化馆建置碑亭迁入保护。碑亭落成后因故未能搬迁,后经云南省文化厅又另拨专款,在原地建亭就地保护。

大爨碑高3、38米,额呈半圆形,宽1、46米,厚0、25米,碑阳正文24行,每行45字,共927字,碑阴还有很多题名,共312字,写的都是爨龙颜的子孙及下属官吏。碑额上部浮雕青龙、白虎、朱雀。下部有穿,其左右刻日月。日中有三足金鸟,月中有蟾蜍。碑铭和碑文均正书。撰文者为同族人爨道庆。此碑立于南北朝刘宋大明二年(458年),爨龙颜活了61岁,立碑却在他死后12年。

清道光七年,云贵总督阮元,读到元朝《云南志略》,书中提到此碑,大感兴趣,便开始急切地寻找,最后在陆良木鱼山下的荒郊野地里找到了。他看了碑文后于道光七年题跋赞道:“此碑文体书皆汉晋真传,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乃云南第一古石,其永保护之。” 在道光年间碑身尚属完好,仅有数字微蚀,后因哄传一时,捶拓碑文较多,加之当地无知的人敲碑石当药煨服,碑面文字磨损较多。 为了便于记住这个笔画繁多的“爨”字简单的方法,即“兴字打头,林字腰,大字下面用火烧”。

“爨”文化成为曲靖人民的骄傲,也成为对外宣传的名片,它蕴含了曲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在曲靖以“爨香”、“爨乡”、“爨园”、“爨城”等命名的商标、园区是曲靖现代人对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思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