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古代土匪为何不抢赶考书生(为什么古代有土匪)

导语:古代赶考的考生盘缠丰厚,为什么土匪不敢打劫他们?

“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想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这句顺口溜想来大家都不陌生,这也算得上占山为王的土匪们出场时的标准开场白,影视里也总是表现土匪打家劫舍,普通人很难从他们的地盘轻松通过。不过我们似乎很少听到他们拦截赶考的书生,毕竟进京赶考的书生随身也会带不少盘缠,土匪怎么不劫他们呢?

尊师重道的传统理念

要知道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期是有足够的影响力的,维护了等级和治安,还讲究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五常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为历代儒客推崇。老师、学校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谨遵礼仪、尊师重教的观念深入人心,土匪也多是因为个人经历被迫落草为寇,其内心还是对读书人心有尊敬的意思。有的影视剧里“山大王”遇到个书生还会客气招待,希望留下对方给大字不识的自己做军师;或者即便土匪自己没文化,也一定会敦促自己的孩子或者山寨里小一点的小弟好好学习,时不时还会感叹一番对读书人的艳羡与崇敬。毕竟古代能出一个读书人那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如范进考上举人后直接高兴到发了疯。

官府给了“护身符”

需要进京赶考的书生都是已经在各自的省份通过了童试和乡试选拔的举人,去天子所在都城参加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考生们腰上也会挂着礼部发放给考生们印有“奉旨会试”、“礼部会试”等字样的特制旗子,拦书生就也就相当于不给朝廷面子,土匪在作威作福一般不太过分,朝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和朝廷作对的话那后果自然就一样了。

从公元六世纪隋朝的隋文帝开科举制的先河到公元7世纪唐太宗确立了科举制度以来,往后各朝代的当权者对于这些学子就越来越重视,如果参考学子在路上出了事,当地的官员也会被追责,为了头顶乌纱帽,官员们会提前知会土匪,官匪之间也有着微妙的平衡。

害怕书生得势报复

能考到举人的书生都是有实力的,只差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和皇帝主持的殿试,就能为自己多年寒窗苦读换来光辉的结果,可以说是离“仕途”这一目标只差临门一脚了。土匪要是在这个时候耽误考生行程、抢劫考生财物,是一定会被记恨上的,如果万一这书生恰巧是本届考生中的佼佼者,成功夺得桂冠,就算没有得到第一,也能在京都得到一官半职,地位立马就变了,土匪还能安稳睡觉不怕书生回来报复?

要遵守职业道德

土匪还有职业道德?虽然说起土匪,我们只会觉得他们是一群没文化、没眼光、违反法律、破坏秩序的乌合之众,但其实土匪内部也是有规矩和要求的,例如不打劫邻近乡里,不危害相识百姓,因为乡里百姓对他们的情况比较清楚,如果多次犯案引起民愤,就等于自断活路。因此土匪也有“十不抢”的规定,其中就包含书生、邮差、喜丧车、僧人、尼姑和单身夜行人等。

这么看来土匪们在一定程度还是挺识时务、挺“懂事”的?而且能参加考试的书生都是国家挑选出来的人才,要是是个伟人,指不定对整个国家社会命运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内容由小思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