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白散的功用是什么(泻白散的药理作用)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泻白散(古代经典名方1040)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泻白散的功用是什么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泻白散出自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是五脏泻法的代表方。明代医家李时珍谓此方为“泻肺诸方之准绳”。
《小儿药证直诀》中关于泻白散的原文有两条。①实证:肺盛者, 咳而后喘, 面肿欲饮水, 有不饮者, 其身即热, 以泻白散泻之;②虚证:唇深红色, 治之散肺虚热, 少服泻白散。咳喘面肿,因肺气闭塞,气壅不降使然,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肺盛以泻白散泻肺之壅塞之气。
泻白散方中桑白皮为君药,清肺热实火,泻肺气而平喘咳,肺中实邪郁遏,肺窍不得通畅,可用桑白皮渗之散之,以利肺气。桑白皮入肺甘寒质润,泻肺而不伤肺,除热而保元气。地骨皮甘寒归肺肾经,入阴退热,助君药泻肺中伏火,降气平喘,解除肺部气机闭郁状态,且有养阴之功。《本草备要》记载地骨皮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实不知,病或风寒散而未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而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炙甘草粳米存津液,养胃和中以培土生金,扶正祛邪,且借其甘缓之性,使君臣清热之力留于上,又可使泻肺之力缓行于下,用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泻白散以甘甜药物为主,完全照顾小儿特点。事实上,以甘甜为主的用药特点,是《小儿药证直诀》方药体系显著特点。
泻白散是针对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弱的体质特点而设的方药,用于肺热不盛,阴伤亦轻,中间状态病证,如《医宗金鉴·删补名方论卷四》记载”夫火热伤气,救肺之治有三,实热伤肺,用白虎汤以治其标,虚火刑金,用生脉散以治其本,若夫正气不伤,郁火又盛,则泻白散标本兼治,又补二方之不及也”。泻白散之妙在于,其中和不伤元气,避免了芩、连等苦燥伤阴,又有粳米甘草补土生金,使金清气肃,有标本兼治之功。
泻白散辨证要点是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咳嗽仅有点气急,以咳为主,没有痰或少痰,皮肤蒸热但并不严重,日中加重,舌红苔黄,脉细数。皮肤蒸热是热自骨内向外透发,有一浪一浪的感觉,经常在午后发热。肺中伏火导致的咳嗽,短则月余、长则数月不愈。脾胃伏火,则会引起口气热臭、牙龈肿痛、食欲不振、口微渴而不欲多饮、口腔溃疡等病症,反复发作,其状此起彼伏。
泻白散使用禁忌,古代医家有4条原文表述:
①治热病后与小儿痘后,外感已尽真气不得归元,咳嗽上气,身虚热者,甚良;若兼一毫外感,即不可用。如风寒、风温正盛之时,而用桑皮、地骨,或于别方中加桑皮,或加地骨,如油入面,锢结而不可解矣。
②桑根之性,下达而坚结,由肺下走肝肾者也,内伤不妨用之,外感则引邪入肝肾之阴,而咳嗽永不愈矣。地骨入下最深,禀少阴水阴之气,主骨蒸之劳热,力能至骨,有风寒外感者,而可用之哉。
③宜量度风寒风热,分别用药,泻白散只可以治热壅,如是寒饮闭肺,误与桑皮地骨,沉降遏抑,则落井下石之祸也,今之俗医,类多此误,且不独桑皮不可妄用,即桑叶亦禀秋冬降气,寒邪作咳,亦当知戒,况其面目浮肿,肺气极闭者乎?
④人外感风寒而咳喘短气,胸满气急,其机理在于风寒袭表,闭塞肺气,使肺气宣降失常而咳喘满闷,法当辛温以散邪,概风寒之邪属阴邪,若以甘寒之品组成的泻白散以对之,则若以毒合毒,病不能解反重矣。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泻白散具有镇咳祛痰平喘、解热抗炎、抗菌等作用。
泻白散作为肺热喘咳的代表方剂,临床上泻白散单方应用较少,但加减应用非常广泛,在现代临床多用于肺系疾病,如肺炎、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支气管扩张症等。同时在皮肤病、肠道疾病、五官疾病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效果。泻白散加入止咳平喘的紫苑、款冬花、苦杏仁,化痰之川贝,清热滋阴之鳖甲、知母,能明显加强本方清热滋阴,止咳化痰平喘之功效。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泻白散(古代经典名方1040)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