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爆发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出现工业革命)
导语: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
之所以读这本书,基于两个原因:其一,作为出生于山东农村的孩子,对华北小农经历与社会的变迁很感兴趣;其二,儿时经常听奶奶讲起她的过去,她家当时可是地主,我很想了解她所经历的那个年代。
不过,读完我才发现,黄宗智教授所著《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所研究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多,也更严肃。本书是基于大量史料(主要满铁资料和地方档案),以及相关调查资料,探讨的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比如: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为什么华北小农家庭农场具有极顽强的生命力?除此之外,本书还创造性提出了“农业内卷化”这一核心观点,这也是中国走上与西方截然不同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
黄宗智教授研究的华北地区主要为华北平原上的冀-鲁西北地区。这一地区,明清前期也以小农场为主,这主要由于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大庄园的扩张,而扶持小自耕农经济,因为小农是较容易控制的税收源泉。再者,庄园制度也不是一个可以长期维持的体制,由于人口压力,“雇工人”制度比农奴制可行。
随着农业的商品化和人口增长,小农也日益分化,小农经济新的租佃关系随之扩张。与此同时,农村的手工业也同样刺激农作物商品化,同时也协助维持小自耕农经济。尤其当时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小农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
进入20世纪,虽然帝国主义经济入侵,对华北小农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并没有改变小农经济基本性质的变化。这种影响不过是使小农经济沿着已经存在的、自生的道路而加速内卷化和商品化。
20世纪30年代,这一地区以家庭小农场占据压倒性优势,也就意味着经营式农业并没有能够取代小型农场,但许多小农家庭因生活需要被迫投入极高密度内卷性的劳动量。而对于贫农经济来说,其目的是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追求利润的经济。而对于经营式农场而言,大多数维持在100~200亩的规模,这样的规模自己经营农场比出租土地更合算。
虽然生产力停滞或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人口增加和社会分层会对下层的小农施加很大压力,但是小农经济仍然在半数以上家庭遭遇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坚韧的维持下来,这主要得益于它和其他生产形式(尤其是佣工和商业性手工业)相结合而支撑下来。对于家庭式农场而言,并不以资本主义企业行为的逻辑来支配活动,只要能够实现边际劳动报酬在零以上,便值得继续投入劳动力。本书用一句很形象的话来形容:“鼻子快被水淹没的人,会用尽一切方法,以求冒出水面。”
20世纪40年代初,基本的村庄都实现了由分成租向定额租转化,货币租意味着地租受价格波动和市场供求的影响,这带来的后果就是租地转手的日益频繁。久而久之,土地已经变成了一种流动性很高的资产,其利息也会市场供应情况而变动,这种条件下,租地的佃农实际上已经是半无产化的小农,必须同时依赖家庭式农作和雇佣劳动来维持生计。
而此时,华北平原小农的生活情况已经与清初截然不同。
现在,再来看看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中国华北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华北的小农经济更多的是维持生计,而不是追求资本,而经营式农场由于条件也只能维持在中小规模。
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很好的理清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过程,也能够深刻的理解造成“农业内卷化”的原因,更能明白为何中国会走上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本文内容由小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