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你真正恐惧的到底是什么英语(你真正恐惧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导语:你真正恐惧的到底是什么?

前文说到,哀伤过程的深层逻辑是:外部世界的爱失去了,可它留在了内部世界。哀伤过程之所以不能完成,是因为我不想接受内在的痛苦,所以我拼命留住外在的爱。

我们担心外部世界夺走了所爱之人,其实是担心夺走所爱之人的那个力量是来自于我们自己。

当我们能真正看到世界有有好有坏,自体和客体有好有坏时,这就已经是一种很高程度的整合。全然的整合是,一个人成为了自己,但却无害于别人和社会。

偏执分裂位不等于错误

武老师先解释了一个观点是,偏执分裂位并不等于错误,也不等于就是低水平。

当一个愿望发起时,总是在偏执的位置,这时需要做一些偏执分裂的工作,例如把自己和自己的愿望视为好的,并把“坏”分裂和投射出去,这样才能比较好地追逐并实现这个愿望。

一个人一开始发起愿望就总反思,就处于抑郁位,怕伤害别人,那就很难追逐愿望了。

这部分内容中有人问,“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偏执分裂位吗?

武老师觉得这就是学以致用,这的确是偏执分裂位,把“坏”从情人身上分离出去,于是觉得情人美如西施。

武老师和很多投资人聊天,他们在总结好的投资对象时,会说到“病态的天才”这个词,因为觉得很多好的投资对象身上,都有一股子偏执劲。

有这样一股劲,才有更有可能把企业做好。有研究显示,那些善于为自己辩护、不容易自我批评的人更容易成功。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愿望就如同一个新生儿,在他稚嫩的时候,需要呵护,而不是各种批评和打击,特别是自我批评。而等他强大茁壮了,就可以进行更好的反思了。

当然,事情是有限度的,如果始终处于偏执分裂位,不能进入到抑郁位,那么可能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第一,可能会树立很多敌人,忽略很多陷阱;第二,不承认失败,可能太多精力会损耗在“沉没成本”上。

所以,在克莱因看来,人经常处于偏执分裂位,发起一个动力逐渐走到抑郁位,再回到偏执分裂位,发起一个新的动力,生命就是这样不断的轮回。

问答一

问:有没有只做分割不做投射的情况?如果有这又是什么状态呢?之前讲快易恩仇,要痛快地去爱、痛快地去恨,这与抑郁位的状态矛盾吗?还是说快易恩仇是为了达到抑郁位呢?

答:武老师认为应该不太可能只切割而不投射。投射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强力地把“坏”投射到别人身上,而去批评攻击方对方;另一种是我虽然没有采取攻击别人的行为,但我心里觉得外部世界很坏,这也是投射。

快意恩仇,这是真实地去建立连接,在这种情况下达到的整合,才是更为强大且真实的。

如果只是在头脑上去整合,这都是虚假的,例如很多头脑认识看起来很高明的人,一遇到事情就会抓瞎,这是因为没有经历真正的历练。

“快意恩仇”这个词容易给人偏执的意思,在精神分析学家比昂那里,不是这个意思。快意恩仇的对立面,也不是整合,而是我们前文多次讲到的“心灵僻径”。

问答二

问:如果一直处于抑郁位,不能发怒,不轻易投射自体的坏,会不会让自己越来越抑郁呢?

答:从你的表述来看,这种情况可能不是处于抑郁位,更像是偏执分裂位。

偏执分裂位,会在头脑上各种投射“坏”,但可能不敢对外界发起攻击,哪怕是适度、合理的攻击,因为偏执分裂位的人会想象,自己的攻击是全能的,一旦表达就会导致毁灭。

偏执分裂位的人,如果心中积攒了太多的坏,也把世界看得很坏很可怕,以至于不敢表达攻击,那就会引起很严重的抑郁症。不过,这个时候的抑郁症,并不是抑郁位的意思。

问答三

问:老师之前在《本我、超我和自我》中说道,本我是野性的,而超我是德性,自我是调节。我想问那婴儿时期的孩子,在这两个心位时,他们是否有本我、超我、自我,他们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答: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虽然婴儿一开始活在一元的全能自恋中,但克莱因等客体关系学家认为,婴儿一开始就在寻找客体,就处在关系中,于是能意识到个体存在,意味着这个时候就有最原始的本我和超我。

并且,婴儿也会有一个头脑的心智,来处理本我和超我的关系,所以自我也应该很早就开始运作了,围绕着偏执分裂有一些最原始的自我防御机制,这意味着婴儿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自我的。

心智的发展非常重要,精神分析中有一个术语叫“心智化”,意思是养育者需要和婴幼儿做语言上的沟通,把他们的心理活动运用语言表达出来。

当孩子能用语言去表达情绪情感时,他就对它们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当然,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分裂发生了,毕竟语言是符号,而不是存在本身。

问答四

问:如果不做切割和投射的工作,人性就一直是单一完整的,复杂也就无法发生。那可不可以说,其他动物的动物性或者说兽性,就是单一完整的?

因为他们不做切割和投射,因为它们不具备这个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不可以说人类比动物高级的也正是因为有这个能力和需求?

答:依武老师的经验,动物一样会做切割和投射。例如他养过一只鹦鹉,它非常霸道,攻击性很强,攻击过所有家人和常来的朋友,唯独没有攻击过他。

它嗅到了他这个“老好人”不好惹的部分。一次,它在餐桌上想吃他碗里的饭,被他瞪了一眼,结果它转身离开他,走到他一位到访的朋友那里,吭哧咬了他一口。

问答五

问:武老师常说到的“坏”和我们平时谈论的人性中的“恶”应该不同吧,有哪些区别呢?

答: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所谓“好”,所谓“坏”,其实都是“我”的感知。

这份感知里有被固定关系和关系群所塑造的部分,例如在东方,攻击性就不是一个好词汇,而在西方,攻击性agressiveness像就像一个褒义词。

在人性最深的地方,关于“坏”,武老师想是有一定的共识的,甚至是很根本的共识。例如他一再说,自体的虚弱和关系中的恨,是最容易被感知为“坏”并恨不得切割掉的东西。

问答六

问:武老师说,那些企业家没有做什么出格的坏事,那是不是干了一些不出格的坏事呢?法律是底线,道德的要求往往严于法律。

那么那些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却又违背一般道德的事情,倘若事情符合我的人性时,是否可以去做呢?

答:自体寻一直在寻找客体,“我”一直在寻找“你”,所以,活出自己,必须建立在“我”遇到“你”这种感觉上的。

否则,当一个人真去干邪恶之事的时候,虽然也会活出自己的感觉,但他也会体验到,他活在一个紧张的世界里,因为敌意的“它”无处不在。当然,最深的敌意是在他内心。

问答七

问:从头到尾学了老师目前更新的所有课程,非常震撼也非常认同。但有个疑问,心理学内容能否做到像物理等学科具有普遍适用性?还是只能在概率层面解释事物?

另外,关于婴儿的心理多半也是假设吧?如何确保这些猜测正确呢?

答:就此武老师推荐了一个专栏和一节课程。

专栏是《吴军的谷歌方法论》,这节课是《为什么计算机不是万能的》,这篇文章讲了计算机之父图灵的哲学观,武老师认为可以这样总结:

最大的范畴是“所有问题”,再小一点的范畴是“数学问题”,再小一点的则是“可计算问题”,更小的范畴是“图灵机能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是“机械计算问题”,更小一些的是“人工智能可以解决的问题”,最小的是“人工智能已经找到解决办方法的问题”。

图灵特别提示,意识不是机械计算可以处理的,它遵循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

如果图灵的这个理论正确,那就意味着,想用经典的认知科学方式去处理意识问题,也许根本就是一条歧路。

武老师还读了刘苏里老师的专栏《名家大课》,其中介绍了维特跟斯坦和海德格尔的部分很吸引他,依照他的理解,这两位大哲学家都认为:人类的幸福是难以用经典科学范畴去研究的。

再回到心理学的理论上来,精神分析理论之间都有各种矛盾的说法,所以更别说心理学能像物理学那样有普遍适用性了。

当然,武老师觉得精神分析的理论并非是简单的假想,而是精神分析学家们根据自己的咨询经验,还有特别是对儿童的大量细致的观察,才做出来的,例如温尼科特就观察了六万对母子关系。

思考

学习心理学是为了什么呢?最初的时候是想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如何操控人心。就像《钱在那里:萨顿传》里写的那样,擅长人心操纵术。

萨顿最擅长的是抢银行,一生抢了20多次。几乎不会失手,每次提到他,我都会忍不住血液沸腾。我觉得他可能是我一生的向往。

然后开始学习心理学,每学一段时间,我都会感觉自己又挣脱了一层束缚,我会看到曾经的自己的局限,看到别人的局限。然后看见更广阔的天地,最关键的是对这个世界和对人的爱在增加。

偏执分裂是一种正常现象,每个人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只是有的人能走出去,而有的人暂时没有,需要时间才能慢慢走出去。

人活在自己的体验中,如果你感觉好,那就是真的好。偏执分裂也没有什么,只要你感觉好,没有感觉不适,影响到生活。

我总是怕黑,怕晚上一个人走路。我活在一个紧张的世界里,因为敌意的“它”无处不在,当然最深的敌意来自我的内心。我最恐惧的是内心的想象。

谢谢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本文内容由小畅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