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制是为了考验真爱吗(一夫一妻制是为了什么)
导语:一夫一妻制是为了考验真爱?
在听完顾衡老师关于人类婚姻的诞生发展史之后,我对婚姻制度的设计思想有了初步的、全局的认识。
原始采集社会时,不在意父亲是谁,只要确定其母亲,那么这个孩子就可以有抚养的基础,所以形成了母系社会的群婚。
到了人们对自然界规律的进一步发现,学会使用工具,学会种地、饲养动物,社会发展为圈地而住的农业社会时,人性自然就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了,出现了私有制,男性在农业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男性的征服欲、占有欲,社会即出现了私有制,男性自然产生了需要将财产遗传传给自己孩子的想法,那他就必须要确保和他交配的女人没有和别的男人交配,剩下的孩子才可能是他的,这时候就慢慢出现了父权社会以财产继承为目的的婚姻,将女性作为私有财产,可以一夫多妻或一夫一妻。
后来,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出现了男女平等的说法,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就提倡应执行一夫一妻制,而不是把女人当私有财产。
一夫一妻制这里是否符合人性?我最近的思考是:
1.不符合人类的低级交配属性
因为人的生存期很长,在人类性成熟后,漫长的人生不可能只对一个人心动,也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会对很多人心动,有在一起的冲动,不像动物界,比如帝企鹅,虽然帝企鹅也执行一夫一妻,但它们只能维持一个交配季,实际上就是生存的限制。
2.符合人类高级心灵的交融属性
基督教提倡真爱,什么是真爱?如果随便因为外貌、财富等等“性吸引”因素喜欢对方,那也确实只能说是喜欢,而真爱应该是经历时间、相处的考验。
比如,在教堂结婚时,主持婚礼的教父都会问:是否不因贫穷、疾病等因素而离开对方?
也就是不以原始性冲动、性吸引来定义爱情,而是要让情侣经历生活的苦难、养育、疾病、贫困等等来考验人性,磨砺人性。
其实,一夫一妻制我倒觉得其实维持的本质也很简单,那就是“认知的共赢”。这应该是爱情的实质。
具体原因是:我思考了下贫困、疾病的影响。其实贫困和疾病确实不一定会拆散一对爱人,但认知不同(达不成共赢)就不行,比如一些农民夫妻虽然贫穷,但如果他们认知水平一样,他们觉得日子挺好就不会散,还有些夫妻,可能经历病痛的折磨(就拿你之前那个男朋友来说),但如果他的老婆不认为这是问题,精神能交流,也不会散。一个女人,在其他人眼来看来不漂亮,但她的认知如果可以和一个男人产生共鸣,那其实外貌也不是问题。
所以,我认为,一夫一妻制的根基是在爱的基础上保持认知始终在一个水平线上,也就是说真爱的本质应该是:认知共赢。
这个认知就包括了婚姻生活方方面面,包括:审美、消费、教育孩子、赡养老人、生活方式、对性生活的态度等等。
为什么一夫一妻制那么难维系?因为人的认知始终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一方的认知和另一方差距过大,无法有交集点,最重要的认知不契合,那对婚姻的维系就岌岌可危了。
所以,人们常说爱情和婚姻是两回事,是因为婚姻之前承载了太多其他功能,而在宗教的思想里,一夫一妻制婚姻应该是检验真爱的最好方式。
如果,在你的认知里,修炼真爱不是最重要的事,那其实,这个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基础对你来说就不成立了。
本文内容由小奈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