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35岁的职业危机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35岁职业危机大)

导语:35岁的职业危机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35岁的职业危机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35岁职业危机大)

有人即将步入35岁,有人已经35岁。35岁对于职场中人来讲,不仅仅只是一个年龄数字,更多地给人的感觉是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的隐忧与害怕。

抛开年龄焦虑以及整个社会营造渲染的35岁危机之外,我们为什么害怕35岁?35岁职业危机产生的根源是哪些呢?

一、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没有积累、培养自己独特的可迁移能力。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积累期、成就 (收获)期、影响期(复利期)。这三个阶段没有严格的时间划定,每个人的具体阶段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将从20岁踏入职场开始的10-15年定为积累期,在这段时间我们的角色是以学习和执行为主,我们可能会尝试、试错,然后在一个确定的领域内深耕,积蓄能量。

这个能量包括对人的能力和对事的能力。

对人的能力:向上管理、沟通交流、资源配置、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团队管理等。

对事的能力:专业技能、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应急处理等。

正如我经常说的“老司机”,就是能适应各种赛道和车况的人。

而如果只是年龄在增长,但我们的能力并没有同期提升,或者说不具备这种可迁移能力,那么我们的适应性就会变差;又或者说我们的能力不具有独特性(稀缺性),也就是说在市场上的可替代性强,那么危机的产生就是必然的了。

二、成为依赖于一种水温的“青蛙”——当特定的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时无以适从。

没有人天生喜欢陌生的环境,但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如果35岁以前一直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一成不变的环境中悠哉悠哉,成为那种只适应于一种水温的“青蛙”,而当外界环境温度一旦发生变化,我们就措手不及。

比如长期在同一类型企业就业,或者在同一岗位做重复性工作,以为可以做到退休,一直忽视外界的变化,而当这些企业变革或岗位裁撤时(如被下岗的国企员工、长期在外企的员工等),我们就会像喝剩的残茶一样被倒掉,而这时我们就会失落、茫然而无所适从。

三、个人认知偏差、主观预期失控而导致对外界和自己的评价失控。

错把平台当能力:在一个平台呆久了,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会把平台的成功引申到自己的成功,就好比坐电梯上楼,可以在电梯里耍酷,摆各种姿势,但要记住能把我们带上楼的是电梯,而不是我们在电梯里摆的各种姿势。

自利偏差:我们总会觉得自己的能力水平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最平常的就好比大多数的司机觉得自己的驾驶水平,比身边马路上跑的人技术要高,引申到职场中来,同一类岗位我们会不自觉地自视甚高。

因为有这两种认知偏差,从而导致我们会对自己估价过高:比如你认为自己的市场价是3万/月,但市场上别人对你的评估可能只是2万/月,这样你在面试或求职的过程中就会存在一个1万元的差额,即使别人开价2.5万元/月你也可能不愿意接受,你会因为别人对你开价过低而有挫败感,而如果同等价位,因为没有年龄优势,竞争力就会降低,从而引发焦虑。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让我们感受到了35岁的危机。关于35岁危机产生的原因,您还有什么高见,欢迎留言探讨。如何应对35岁职业危机,我们下回分解。

本文内容由小梓整理编辑!